今年研招報錄比為3.4∶1明年增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
——訪北京理工大學研招辦副主任薛偉
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誕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首批設立研究生院,首批進入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設行列。歷經多年發展,北理工已在學科專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居于國內研究型大學前列,躋身于國內一流理工科大學。這所具有國防科技辦學特色的大學,在明年研究生招生方面有哪些變化和特色?記者采訪了學校研招辦副主任薛偉。
記者:明年學校計劃招多少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有哪些?是否有新增專業?
薛偉:學校明年研招計劃招收3219人,其中學術型1815人,專業學位1404人。學術型招生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外國語言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設計學等學科門類,專業學位涵蓋應用統計、法律碩士、教育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翻譯碩士、工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會計碩士、工程管理碩士、藝術碩士等領域。
學校明年增設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招生學院為軟件學院。
記者:學校今年研考錄取情況怎么樣?報錄比是多少?
薛偉:學校今年相比去年增加招生50余人。從總體來看,生源較充足,較熱門的學術型專業有兵器科學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力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等,較熱門的專業學位專業有兵器工程、車輛工程、計算機技術、工商管理碩士、會計碩士等。學術型專業比專業學位招生略多。
學校今年研招報錄比為3.4∶1左右,不同專業有所差異。
記者:學校有哪些學位授權點和特色專業建設點?學校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有哪些特色?師資隊伍建設情況如何?
薛偉:學校現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9個,以及MBA、EMBA、MPA、工程碩士等專業學位授權點13個;有4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24個國防特色學科,3個一級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二級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學校近年建立并完善了導師、學科、學院、研究生院等不同層級職責明確、協調配合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工作制度,強化教師職責、實施質量監測、開展質量評估、導師上崗動態調整,初步形成了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的長效機制,F有碩士生導師1500余人,博士生導師530余人。
記者:學校研究生就業形勢怎么樣?畢業后主要去向有哪些?
薛偉:近幾年,在全國宏觀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北理工研究生就業率接近100%。畢業生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就業為主,到國家重點建設行業、重點部門、重點單位和世界500強企業就業的畢業生超過70%,向兵器、航天、航空、電子、通信等行業輸送畢業生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北理工在QS世界大學全球雇主聲望榜中排名中國高校第五位。
記者:考生如何選擇研究生專業?
薛偉:考生要注意,熱門、冷門專業是相對的,每年報考情況不同。在專業選擇上,有意愿考研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因為熱愛科學研究?忌獜淖约旱呐d趣出發,根據個人發展規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報考專業。
記者:根據往年情況,您對考生參加初試、復試有什么建議?
薛偉:為便于考生復習,北理工每年7月(最遲9月)會發布相應專業課考試大綱,考生可及時關注。考試大綱不是考試的唯一依據,但可作為參考。
記者:教育部近年推出多項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北理工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是否有新政策,或者計劃實施哪些新政策?
薛偉:學校近年積極貫徹教育部關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相關精神,在研究生教育理念與實踐方面積極探索。學校研究生教育遵循“科學發展、質量至上”的思路,堅持育人為本,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為核心,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高素質專門人才。
在國家“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學校今年優化招生學科,并通過修訂培養方案,將碩士、博士課程學分壓縮,進一步強調創新實踐環節的要求,通過本碩博課程一張課表增強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學生自由選課的靈活性;進一步強調專業學位分類培養體系建設,建立專業學位質量評價體系,進一步加強實習實踐基地建設和應用實踐型課程建設。
學校十分注重研究生的國際交流,積極為在校生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鼓勵研究生進行3個月以上的出國訪學。為鼓勵研究生參與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活動,學校統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校學業獎學金的使用,用于獎勵學術貢獻突出的研究生;設立研究生優秀學術新星獎,獎勵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研究生;圍繞優勢學科設計開展學術創新活動;擴大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資助力度。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