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研究生選拔中,本校生源比例偏大,導致“近親繁殖”趨于嚴重
十八高校“組團”互推研究生
“我報名參加了廈門大學的‘保研夏令營’,還選擇了浙江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3所學校的申請推薦免試,個中的曲折艱苦外人不容易知曉。據我所知,還有少數同學一次性選擇七八所高校申請推免的,像那些參加藝考的中學生一樣,多報幾家,增加成功率,那他們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更大了。”當得知他所在的中南大學聯合包括廈門大學在內的17所高水平大學組成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可以省卻推免生許多過程和環節后,大四學生易希達這樣對記者感慨。
在高校悄然流行的“保研夏令營”,實際上是高校研究生招生激烈競爭的一個產物。為了招到“985”、“211”高校畢業的學生,一些高校特別是著名高校,紛紛發起名為“保研夏令營”的活動,外校學生經過主辦方審核后,才能成為正式營員,表現突出的學生,會在這個環節就被學校提前錄取。
這只是研究生生源競爭的現象之一。選拔好苗子,促進研究生生源流動,優化生源結構,為培育科研人員的“潛力股”而儲備人才,成為各高校特別是高水平大學的新挑戰。除了單個大學在暗暗“較勁”,更有互推聯盟這樣的“組團”競爭的態勢。
新聯盟的誕生
近期,一條由中南大學牽頭組建18所高水平大學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聯盟的信息,在國內高校間傳開。18所高校研招工作負責人齊聚中南大學,就開展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工作進行研討并達成共識,簽署了《高水平大學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聯盟框架協議》。參加聯盟的18所高校為中南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蘭州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根據《框架協議》,聯盟將開展互相推薦本校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到成員高校攻讀研究生、鼓勵本校學生報考成員高校研究生并在一定條件下優先錄取、互相接收成員高校學生調劑復試等方面的生源互推工作。聯盟將通過建立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舉行集中的招生宣傳等途徑來加強信息溝通。
可以預期的是,對于聯盟成員高校學子來說,聯盟的建立將較大程度上簡化前述的易希達和他的同學們的一些推免經歷,意味著將有更多、更好的學科專業向優秀學生開放;聯盟將使申請推免、調劑的學生更加方便,學生可以不必忐忑不安地多處聯系,省卻舟車勞頓。
《框架協議》還規定聯盟是開放性的,歡迎其他高水平大學加入,并且強調本協議不約束聯盟成員高校與聯盟之外高校進行有關生源方面的合作,不影響聯盟之外高校的學生通過推免或者統考進入聯盟成員高校攻讀研究生。這意味著聯盟在成立之時就明確立場:不搞封閉、排外的“小團體”,不搞歧視。聯盟本身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只要是優秀學生,聯盟中的任何一所大學都會歡迎他去繼續深造。
中南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個聯盟在全國具有率先性,一是合作高校數量多;二是它直接以優秀研究生生源校際交流為目的;三是開放和透明。
聯盟因何發起
有一個現象已經引起高教領域有識之士的關注:研究生的學緣結構問題。目前,很多高水平大學尤其是中西部高校招收的研究生當中,本校生源比例偏大,導致“近親繁殖”趨于嚴重,這不利于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以中南大學為例,“十一五”期間,該校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9327人,來自本校畢業的占41.1%;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827人,其中本校生源比例為54.6%。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院士曾指出,研究生生源質量和結構是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制約各高校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的一個瓶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研究生生源結構失衡,不僅僅是個“近親繁殖”的教育問題,也許還會帶來社會問題,即生源結構的失衡可能演變成人才資源分布的失衡,而人才資源分布失衡是加劇地區發展不平衡、阻礙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多方面努力,其中提高生源質量和優化生源結構就是一個基礎性工作,尤其是努力解決生源結構問題。教育部亦多次提出創新研究生選拔體制機制,并在2010年、2011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均提出了建立推免生的校際交流和保障機制的要求。
黃伯云院士認為,建立高水平大學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聯盟,加強高水平大學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優秀研究生生源流動的良性機制,有利于達到優化生源結構的目的,促進合作高校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和創新水平的提高。
如果說解決生源質量問題主要依靠完善招生選拔方式的話,那么解決生源結構問題則需要想更多辦法,創新招生選拔機制。由18所高水平大學組成的生源互推聯盟,或將是對選拔機制改革的一種新探索。
記者了解到,這次共建聯盟的西安交大、中科大、華中科大、中山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曾經與其他高校開展過一對一的互推工作,但基本上是雙邊的,沒有形成多邊機制。“多邊機制意味著推免工作平臺化,可望成倍地放大生源互推的效用。但是,多邊機制的建立和運行要比雙邊機制有更大難度。”中南大學有關負責人評論說,學校愿意承擔發起者的職責,這是個服務者的角色,意味著要做更多的溝通、協調和服務工作,例如聯盟要建立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這個將由中南大學來完成,免費提供給聯盟成員高校使用。
誰將從聯盟中受益
《框架協議》只是標志著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工作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將是制定《聯盟章程》,把聯盟成員高校的權利和義務等事項確定下來,從而使聯盟的運轉具有一定的約束力。據悉,中南大學已拿出章程的草案供各高校研究。記者了解到,目前各高校的有關意見都已反饋,由中南大學主持修改。
章程草案涉及積極組織互推生源、為成員高校開展研究生招生宣傳提供便利、每年9月之前公布本校擬接收互推生源的學科專業和招生計劃等生源需求信息等。
如果一切依計劃推進,各高校可以在今年碩士推免生工作中正式啟動互推。一些高校代表提出,要把互推工作做好,必須廣泛調動學院、學科的積極性,因而接下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成員高校的相關學院、學科之間須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可以說,互推生源的組織發動如果不落實到學院乃至學科的肩上,這項工作就很難真正做到位。各高校的研招辦更多要做的是出臺政策、溝通協調、提供服務等工作。
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所長陳擁賢分析,對于聯盟成員高校而言,可以通過優化生源結構、提高生源質量,從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由于研究生是高校科研隊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而優秀研究生生源的校際流動、區域流動,可以加強高水平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從而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同時,生源的流動還可望帶來不同高校不同校園文化與學習研究氣氛的交流與合作,因而可以從整體上促進一批高水平大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大批高層次人才。
研究生生源結構的失衡,可能演變成人才資源分布的失衡,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南大學牽頭組建的聯盟,中西部高校有10所,東北的高校2所(吉大、東北大學)、華北的1所[中國礦大(北京)]、華東的2所(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東南的1所(廈大)、華南的2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這樣的一種高校區域分布,希望能讓本科畢業生在攻讀碩士研究生時、碩士畢業生在攻讀博士研究生時,不僅能夠在校際之間流動,也能在區域之間有所流動,從而改善中西部高校的生源結構和質量狀況。盡管生源在區域之間的流動受制于很多社會因素,做起來比較困難,但作為高水平大學,應當也能夠通過相關工作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
對于成員高校學子而言,陳擁賢分析說,聯盟意味著將有更多、更好的學科專業向優秀學生開放。同時,聯盟還將使申請推免、調劑的學生更加方便,學生可以不必像以前一樣多方聯絡、四處尋求。推免生政策就是為了引導高等教育加強素質教育。目前的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在客觀上使得很多大學生為了考研而學習,由此導致知識根基不扎實、綜合素質不全面、創新精神不足等問題。對此,中南大學研招辦主任郭學益教授指出,互推聯盟就是要側重選拔綜合素質好、創新能力強的學生。
“組團”互推能否推廣
這一聯盟是否適合推廣?它未來的發展道路會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聯盟高校、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陳天寧教授表示,在新形勢下建立這樣一個聯盟很有必要,也很及時,這是一種開放式的、動態的系統。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周云教授則稱,如何才能破解提升研究生質量難題?從現有生源的情況來看,高水平大學之間的生源互相推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畢竟各高校教育資源不一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不一樣。
有教育人士稱,期待中南大學牽頭建立的高水平大學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聯盟對我國研究生招生選拔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產生示范作用、提供寶貴經驗。并希望會有更多相關高校加盟,或者產生類似中南大學聯盟的新組織,推進高等教育著眼于提高質量和效益的新的改革和發展。
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專家歐陽河就此評價,建立高水平大學優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聯盟是件好事,只要從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角度出發,采取的舉措都應該鼓勵試,支持試。由于此事涉及全國,涉及較多利益相關者,應該先行試驗,接受實踐檢驗,總結利弊得失,成功了還可以在更大范圍實行。對于評價聯盟運行中的核心內容,歐陽河建議可考慮進行“社會滿意度”、“可承受能力”、“可行性”等方面的評估,揚長避短,穩步推進。
歐陽河也提出,如何考查這個聯盟和聯盟之外高校的關系或差異?因為聯盟內的高校在進行互推工作中會產生一些更好更順暢的效果,客觀來看,聯盟外高校學子要進入聯盟內高校保研,與聯盟內學子相比,會存在一些差別;對聯盟內來說,確實展開了更優秀的合作,對聯盟外來說,實際上拉開了差距。有了更優的結果值得珍惜,需要改進的工作也要在后面的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本報記者章仙蹤)
【新聞鏈接】十校商討研究生招生合作
4月11日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發布新聞稱,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10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負責人日前舉行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協議高校研究生招生合作工作會議”,就“研究生生源合作”展開深入研討,達成諸多共識:一是鼓勵協議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報考協議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時,在協議高校間進行交流;二是開展推薦免試研究生的合作,會議建議各高校在進行外推工作時,單列專項外推名額,平均定向到其他9所協議高校供學生進行自愿申請;三是建議協議高校今后加強自主命題、研究生復試等方面的經驗交流,積極探索拔尖創新型人才的選拔機制;四是建議協議高校可以互相承認學生的成績,探索開展協議高校間試點跨校碩博連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