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專業是安徽師范大學校級重點學科,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開始正式招收研究生。本專業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1人,教授6人(占29%);副教授9人(占44%);現有博士學位6人(占29%),碩士學位8人(占38%)。現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光學分析、電化學分析、有機分析試劑合成及應用,其特色分別如下:
光學分析研究方向:
化學發光分析法,以其特有的高靈敏度、寬的線性響應濃度范圍以及儀器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在整個光學分析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的工作主要是研究以魯米諾 (Luminol)為代表的少數發光試劑的化學發光行為。由于發光試劑少,體系缺乏多樣性,建立的方法選擇性不理想。王倫等人經過數年的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均取得突破性進展,較好地解決了如何利用熒光化學激發手段建立化學發光體系,初步探討了熒光化學激發所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即能量匹配條件和吸收結構相適應的條件,豐富了化學發光理論。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好評。運用時間分辨技術,開展了多峰化學發光體系的研究,并將該法應用于化學發光反應動力學過程和理論研究,此項工作具有開創性。運用光電結合的方法開展研究。例如,電致熒光分析法(EF)研究了苯、鹵代苯等芳香族化合物體系,在電解過程現場獲得光譜數據,首次發現無熒光特性的有機物可在電解中獲得熒光特性,該項目研究起點高,屬開創性工作;電致化學發光法(ECL)是利用電解的氧化還原產物之間或與體系中某一組分進行化學反應而發光的一種分析法,我們研究了四丁基鹵化銨、魯米諾、光澤精等物質的ECL,確定了電子轉移過程、發光體以及部分光譜特性參數。此項工作居國內領先地位。運用薄層光譜電化學法開展了2,2'聯吡啶鈷配合物與小分子腺嘌呤相互作用的電化學特性及光譜性質,以及Cu(phen) 2 2+ 、Cu(bpy) 2 2+ 配合物與DNA相互作用的光譜電化學性質。該項研究工作豐富了光譜電化學研究內容,拓寬了其應用范圍,并展現了較好的應用前景。近期又開辟了納米晶體熒光生物探針研究領域,完成了數篇論文(其中SCI 2篇),并得到教育骨干教師基金資助。
該方向研究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科研基金資助,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1項,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電化學分析研究方向:
微電極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電化學測量技術,因其傳質速度快、信噪比大、IR降小等顯著特性,倍受化學界關注。方賓老師得益于南大陳洪淵教授指導,參與我國微電極方面研究,尤其在銀微電極方面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于1994年底首次用化學刻蝕法研制了銀微柱、盤電極,討論了鍍汞方法,考察了不同介質中裸銀微電極伏安性質,相繼研究了Pb 2+ 、Cd 2+ 、Tl + 、Zn 2+ 微分電位溶出分析法,I-、Br-、S 2- 的陰極溶出伏安法;還利用銀基特性,研究了生化物質L-半胱氨酸的伏安行為及測試方法,抗菌素藥物頭孢氨芳降解產物的伏安行為及分析方法。
80年代發展的化學修飾電極已成為電分析化學中最活躍的前沿領域之一。修飾電極改變了原電極本身性質,改善和提高了電極性能,使人們對電極過程的電子傳遞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們利用硅、磷、砷鉬雜多酸對玻碳電極進行修飾,這種吸附型單分子層修飾電極可以用于測定原來難以用伏安法測定的中心原子,擴大了應用范圍。我們還采用聚苯胺對鉑微電極進行修飾,研究了電子在導電聚合物修飾微電極上的傳遞過程,探討了電極過程理論,并正進行催化活性的研究。
該方向研究曾得到二十多萬元的科研基金資助,已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 60余篇。
有機分析試劑合成及應用研究方向:
有機分析試劑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是近代分析化學專業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分子光譜、原子光譜、電分析化學及色譜分析中有著廣泛應用。?
熒光分析是有機試劑一個重要應用領域。目前對熒光分析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現有試劑或改造老試劑進行熒光分析方法的研究,創新性的新的有機熒光試劑的合成研究報道甚少,急待開拓、發展。王忠義等人在原 “繞丹寧衍生物熒光試劑的合成及熒光性質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的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并開發新的熒光試劑,建立熒光分析方法,研究試劑結構與熒光性質的關系,研究取代基效應等已發表論文20余篇,具有較高學術意義和應用價值,在國內屬領先水平,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另外合成含有雜環及稠雜環的熒光新試劑,同時研究它們在熒光分析、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性能及應用。把有機合成、分析應用、生物活性等有機的結合起來。周運友等人合成β-羰基砜類化合物,大量表征試驗表明該類化合物具有強烈的熒光活性,已撰寫論文多篇。 各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機試劑對電化學分析如化學修飾電極、催化波、絡合物吸附波的研究尤為引人入勝,是一塊十分有前景的領地。我們合成硫醇類化合物,在汞膜電極及銀微電極上有較強吸附性質,已發表論文2篇。
該方向研究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安徽省攻關研究基金資助,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70余篇,獲得省星火三等獎,省自然科學三等獎和省高校科技進步三等獎。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