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土地在眼前若隱若現,當廣袤的田野出現在這群年輕人的視界,他們顯得有些激動。“我是南方人,第一次來到大西北,會在這里呆12天,特別期待在這里能有所收獲。”浙江大學研究生干部講習所首批“弘毅計劃”實踐團的成員張天舒如是說到。
西吉縣是1936年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的重要節點,豐富的紅色資源星羅棋布,散落在西吉縣的境內及其臨近省市,構成了一條主題鮮明的“紅色飄帶”。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前往西吉將臺堡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和紀念館,之后赴固原、銀川等地調研“精準扶貧”情況。
完善新體系,構建新生態
“之所以選擇在西吉進行研究生社會實踐,一是時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追尋紅色足跡,感悟偉大的長征精神;二是希望研究生干部們在長征精神感召下積極發揮光和熱,深入基層調研“精準扶貧”,體驗農民生產生活,體會國家戰略在基層的生動實踐,發揮所長助力西吉大地‘精準脫貧’。”浙大黨委研工部副部長陳凱旋說。
近年來,“越來越重視信仰擔當,越來越重視理實交融,越來越重視質量提升”成為浙江大學研究生干部培養發展的新趨勢。研究生干部講習所是浙江大學研究生干部培養的主要載體,理論學習、實踐交流、課程培訓、素質拓展、班團建設等豐富的培訓內容讓培養體系越來越成熟,培養生態越來越完善,一批批的研究生干部在講習所學到了知識,堅定了信仰,得到了鍛煉。
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他們精心規劃了一條紅色線路,沿著這條長征之路,每當到達一處歷史節點,觸摸到共和國走來時那艱辛而輝煌的歷史脈絡,這群年輕人就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在將臺堡會師紀念園,他們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瞻仰會師紀念碑,注視鞠躬;在六盤山紅軍小道,他們相互扶持,登上勝利之山,感悟“紅纓在手,縛住蒼龍”的革命情懷;在山頂的紅軍長征紀念館,他們駐足凝視,仔細聆聽講解,若有所思;在界石鋪的長征紀念園,他們聆聽革命故事,想象著紅軍駐扎此地向群眾宣講時激起的澎湃熱血;在會寧的會師塔下,他們仰望紅旗,熱血沸騰,莊嚴重溫入黨誓詞;在毛澤東同志和紅軍曾駐扎單家集的清真大寺,他們感受著“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民族親情••••••
長征,永遠在路上
走好新的長征路,“精準扶貧”是關鍵一役,實踐團隊不僅關注歷史,也將目光投向現實。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屬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該縣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地區之一,是寧夏和固原省市兩級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主陣地。
一個星期后,這群年輕人的肌膚上無不打上了黝黑的烙印。這些天,在西吉的大街小巷、鄉鎮村舍,處處活躍著這群年輕人的身影,他們走基層,入農戶,進政府,做訪談,寫報告,他們將浙大人的擔當寫在腳下。他們出現在各級政府和部門,在扶貧辦找尋脫貧良藥,在農牧局調研“三農”發展,在民政局詢問民生民事,在閩寧產業園區探索東西部協作之道,與鄉鎮基層干部一同體驗扶貧攻堅的一線戰斗……
他們出現在田間地頭,在馬蓮鄉,向豐農業示范園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在這里,“農村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村民一起走上致富之路,為隊員們帶來了感動,也帶來了思考;在興平鄉的萬壽菊種植基地,他們挽起袖子,幫助農民收采果實,臉上洋溢著和老鄉們一樣的豐收喜悅;在田坪鄉,他們走進村委會和“老年飯桌”實地學習,走進農戶的家里和老鄉親切交談,問長問短,老鄉開心地拿出自家做的馓子招待他們……
據了解,為期近半個月的實踐活動告一段落后,實踐團將結合團隊成員專業背景、考察分工等情況,依托浙江大學撰寫調研報告,報送有關部門參閱,以期匯聚各方資源,為該縣“精準脫貧”切實助力。
將“兩學一做”貫徹在實踐活動中
據悉,根據浙大黨委“兩學一做”的相關部署,結合“弘毅計劃”開展具體情況,在實踐過程中,實踐團隊創新性的建立了流動黨支部,選舉出了黨支部書記,將黨支部建在了團上,將研究生社會實踐與“兩學一做”緊密結合,探索形成了白天基層調研鍛煉、紅色尋訪,晚上思想政治學習、理論提升的實踐模式。
此外,實踐團隊還面向基層社區、鄉鎮和學校開設“兩學一做”微黨課6場,努力影響和帶動更多的當地黨員和團員。
為加強研究生干部的理論修養,實踐團隊特地購買了《擺脫貧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書籍,一邊社會實踐,一邊學習理論,用理論不斷指導實踐,用實踐推動理論學習,思想建設與實踐鍛煉交相輝映,在寧夏大地唱響名校研究生黨員“兩學一做”的主旋律。
據了解,浙江大學研究生干部講習所是在浙江大學研究生院和黨委研工部指導下的研究生干部培訓基地,至今已開展了12期,秉承“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旨在培養“公忠堅毅、擔當大任”的領導型人才,努力為社會各界輸送政治堅定、德才兼備、有奉獻意識、遠大理想和高尚情懷的研究生干部隊伍,并為有志于扎根基層、服務西部的研究生干部搭建渠道與平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