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考試大綱
Ⅰ.考試性質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是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碩士研究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全國招生考試科目,其目的是科學、公平、有效地測試考生掌握大學本科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標準是高等學校本科畢業生能達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證被錄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專業上擇優選拔。
Ⅱ.考查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考試涵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要求考生:
1.準確地再認或再現學科的有關知識。
2.準確、恰當地使用本學科的專業術語,正確理解和掌握學科的有關范疇、規律和論斷。
3.運用有關原理,解釋和論證某種觀點,辨明理論是非。
4.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比較和分析有關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
5.結合特定的歷史條件或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背景,認識和評價有關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Ⅲ.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內容結構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約24%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約3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約14%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約16%
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約16%
四、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16分(16小題,每小題1分)
多項選擇題34分(17小題,每小題2分)
分析題50分
Ⅳ.考查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實踐基礎和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2.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崇高的社會理想。自覺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世界的物質性
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理論意義。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基本存在形式。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意義。
2.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聯系的內涵和特點。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聯系與運動、變化、發展。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事物存在的質、量、度。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意義。
3.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法是偉大的認識工具。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認識方法。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不斷增強思維能力。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
(三)認識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1.認識與實踐
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征與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區別。能動反映論的基本特點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
真理的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價值及其特征。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和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3.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辯證關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須勇于創新。自由與必然。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生產力的含義和結構。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國家的起源和實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階級的產生和本質。階級斗爭的根源和作用。階級分析方法。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革命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3.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與社會歷史。人的本質。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個人與社會歷史。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正確評價無產階級領袖。
(五)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律
1.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商品的二因素。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演進和更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所有制和所有權。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剩余價值的實質。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余價值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的本質、源泉和后果。資本有機構成。相對過剩人口。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循環及其職能形式,產業資本運動的基本前提條件。資本周轉及其速度。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及實現條件。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平均利潤的形成和剩余價值的分割。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銳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和周期性。
3.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進步作用和局限性。
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形成及其本質。辯證地分析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六)資本主義發展及趨勢
1.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于發展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壟斷的形成、本質及壟斷組織。壟斷與競爭。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金融壟斷資本的發展。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的擴展及其后果。壟斷資本國際化條件下的壟斷組織。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實質。
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動因和后果。
2.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3.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七)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及其規律
1.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局限性。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勝利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在蘇聯一國的實踐。社會主義發展到多個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議與發展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
2.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主要內容,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3.在實踐中探索實現社會主義發展規律
俄中等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與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八)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2.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現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正確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關系。
共產主義的發展階段。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及其關系。
2.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得靈魂。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4.思想路線與理論精髓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和發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科學內涵。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額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三)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2.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及其理論依據。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重大意義。
(四)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1.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意義。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
(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科學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六)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1.社會主義的本質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和科學內涵。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要意義。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堅持科學發展。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
"三步走"發展戰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七)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1.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
3.擴大對外開放
對外開放是一項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4.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5.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九)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1.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及其實踐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發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新形勢下對臺灣工作方針。
(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1.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的形成依據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2.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和平發展道路的根據和重要意義。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十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一切為了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
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3.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加強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
4.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十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
1.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
2.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文化水平
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加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
3.全面從嚴治黨
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堅持思想建設黨與制度治黨相結合。加強組織、紀律和作風建設。加強黨
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一)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1.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2.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粉碎瓜分中國的圖謀。
3.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民族意識的覺醒。
(二)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太平天國農民戰爭。農民斗爭的意義和局限。
2.洋務運動的興衰
洋務事業的興辦。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及其失敗。
3.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戊戌維新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三)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1.舉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幟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關于革命與改良的辯論。
2.辛亥革命與建立民國
武昌起義與封建帝制的覆滅。中華民國的建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3.辛亥革命的失敗
封建軍閥專制統治的形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四)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1.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
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意義。
3.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綱領,發動工農運動。國共合作的形成與大革命的興起。大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五)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1.對革命新道路的艱苦探索
國民黨在全國統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中國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及其挫折。遵義會議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紅軍長征的勝利。
(六)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日本發動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
日本滅亡中國的計劃及其實施。殘暴的殖民統治和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
2.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
中國共產黨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局部抗戰與救亡運動。一二o九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3.國民黨與抗日的正面戰場
戰略防御階段和相持階段的正面戰場。
4.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方針。敵后戰場的開辟與游擊戰爭的發展及其戰略地位。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設。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進步文化工作。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闡明。延安整風運動。中共七大。
5.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七)為新中國而奮斗
1.從爭取和平民主到進行自衛戰爭
抗戰勝利后的國際國內局勢。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國民黨發動內戰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
2.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第二條戰線的形成和發展。
3.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
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第三條道路的幻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4.創建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
南京國民黨政權的覆滅。人民政協與《共同綱領》。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基本經驗。
(八)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其偉大意義。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恢復國民經濟。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
2.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工業化的任務和發展道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條件。
3.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農業、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對資本主義工商業贖買政策的實施。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及其意義。
(九)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1.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端。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嚴重曲折
"大躍進"及其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結束。嚴重的曲折和深刻的教訓。
3.建設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文化、醫療、科技事業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與國際環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設社會主義的若干重要原則。
(十)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1.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和改革開放的起步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轉折。農村改革的突破性進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2.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展開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綱領。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跨世紀發展
鄧小平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共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提出跨世紀發展戰略。
4.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中共十七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5.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中共十八大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重大實踐的展開。
6.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新中國發展的兩個歷史時期及其相互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經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緒論
1.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思想道德與法律。思想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大意義。
(一)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
1.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含義、特征與作用。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2.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
正確理解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堅持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統一。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二)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
1.中國精神的傳承與價值
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愛國主義及其時代價值。新時期的愛國主義。做忠誠的愛國者。
3.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時代精神及其主要體現。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
(三)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與人生觀。人生觀的主要內容。正確認識人生矛盾。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
2.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價值的標準與評價。人生價值實現的條件。在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3.科學對待人生環境
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促進個人與他人的和諧。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注重道德傳承加強道德實踐
1.道德及其歷史發展
道德的本質、功能與作用。道德的歷史發展。
2.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美德的當代價值。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3.繼承與發揚中國革命道德
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發揚光大中國革命道德。
4.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著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道德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積極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實踐。
(五)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
1.社會公德
公共生活與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范。網絡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2.職業道德
職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大學生的擇業與創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
3.家庭美德
戀愛、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規范。弘揚家庭美德。
3.個人品德
個人品德及其作用。加強個人道德修養。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六)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
1.法律的概念及發展
法律的含義。法律的本質和特征。法律的演進與發展。
2.我國社會主義法律
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征。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律的運行。
3.我國的憲法與法律部門
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我國的實體法律部門。我國的程序法律部門。
4.建設中國特色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意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內容。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
(七)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
1.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憲法實施,落實依憲治國。
2.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方式的含義和特征。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
3.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
尊重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尊重法律權威的基本要求。
(八)行使法律權利,履行法律義務
1.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
法律權利。法律義務。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2.我國憲法法律規定的權利與義務
政治權利與義務。人身權利與義務。財產權利與義務。社會經濟權利與義務。宗教信仰及文化權利與義務。
3.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
依法行使權利。依法救濟權利。尊重他人權利。依法履行義務。
結束語
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五、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一)形勢與政策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重大方針政策。
年度間(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國際、國內的重大時事。
(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兩極格局解體。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綜合國力競爭。
大國關系。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地區局勢與熱點問題。西方干涉主義的新特點。
聯合國等主要國際組織的地位、作用和面臨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關系。南南合作。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工作新思想、新論斷。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