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7考研政治大綱今日發布,老師及時對政治中“馬原”新舊大綱做了詳細對比,具體如下:
學科
|
章節
|
2016年大綱
|
2017年大綱
|
說明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
第一章第一節
|
馬克思主義的含義
|
拆分考點: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調整拆分考點,實質無變化
|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實踐基礎和思想淵源
|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階級基礎和思想淵源
|
變化說法,無實質變化
|
||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
刪除考點
|
刪除考點
|
||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
|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
變化說法,實質內容未變
|
||
第一章第二節
|
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
對考點進行完善化
|
|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政治立場、理論品質和社會理想
|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將原來的:“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政治立場、理論品質和社會理想”調整和整合為獨立標題的考點。
|
||
鮮明的政治立場
|
||||
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
||||
崇高的社會理想
|
||||
第二章第一節
|
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
|
刪除考點: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
|
刪除考點
|
|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
|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范疇及其理論意義
|
將“物質觀”改為“物質范疇”,實質內容無變化。
|
||
意識的起源和本質
|
整合考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
將“意識的起源和本質”整合其中
|
||
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
|
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
變換和整合考點,實質內容無變化
|
||
|
新增考點: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
新增考點
|
||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關系。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
整合考點: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
實際內容未變
|
||
實踐與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分化和統一。人和自然的關系。
|
刪除考點
|
刪除該考點
|
||
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
|
從實踐出發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
|
標題變換說法,內容無實質變化。
|
||
規律及其客觀性
|
刪除考點
|
刪除該考點
|
||
社會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系
|
刪除該考點
|
刪除該考點
|
||
第二章第二節
|
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
事物的普遍聯系與永恒發展
|
變更說法
|
|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
唯物辯證法體系的實質和核心
|
新增“體系”二字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相互關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
整合考點: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關系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二章第三節
|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
|
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的統一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唯物辯證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
|
唯物辯證法是偉大的認識工具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
新增考點: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認識方法
|
新考點
|
||
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
|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
內容進行了充實
|
||
增強辯證思維能力
|
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不斷增強思維能力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唯物辯證法與“四個全面”戰略思想
|
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新發展理念對唯物辯證法的創造性運用
|
將2016年的大綱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
||
第三章第一節
|
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相互作用的過程
|
刪除考點
|
刪除考點
|
|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
變更說法:內容無實質變化
|
||
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
刪除考點: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
刪除考點
|
||
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的主要內容
|
能動反映的基本特點
|
將“主要內容”變更為“基本特點”
|
||
第三章第二節
|
真理與謬誤、成功與失敗
|
真理與謬誤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三章第三節
|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
|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辯證關系
|
對原有考點進行整合,內容無實質變化
|
|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
|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
刪除:“解放思想”
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整合到該考點當中
|
||
第四章第一節
|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構成及作用
|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
對考點進行整合,實質內容未變
|
|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
|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
對考點進行整合調整
實質內容未變
|
||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及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對原有考點進行整合調整
實質內容未變
|
||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
對原有考點進行整合調整
實質內容未變
|
||
第四章第二節
|
|
新增考點: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
2017新增考點
|
|
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
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
內容無太大變化
|
||
第四章第三節
|
|
無變化
|
無變化
|
|
第五章第一節
|
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
對考點進行整合調整
|
|
科學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
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五章第二節
|
|
新增考點: 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演進和更替
|
新增考點
|
|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
將“形成”改為“確立”,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產業資本正常循環的條件
|
產業資本運動的基本前提條件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銳化
|
變更說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根源、具體表現和周期性
|
變更說法: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和周期性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五章第三節
|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及其本質
|
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質
|
將“政治制度”變更為“民主制度”,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六章第三節
|
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內容無實質變化
|
|
第七章第一節
|
|
十月革命勝利與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
新增考點
|
|
無產階級的革命特點、形式
|
刪除考點
|
刪除此考點
|
||
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學說
|
刪除考點
|
刪除此考點
|
||
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過程
|
社會主義在蘇聯一國的實踐
|
換說法,實質內容未變
|
||
蘇聯模式的形成、特征及作用
|
社會主義在蘇聯一國的實踐
|
合并考點,合并到“社會主義在蘇聯一國的實踐”標題下
|
||
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
|
社會主義發展到多個國家
|
變換說法,實質內容未變
|
||
20世紀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及發展的曲折性
|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
|
標題變換說法,實質內容未變
|
||
無產階級專政的性質、最終目標和國家形式
|
刪除考點
|
刪除考點
|
||
社會主義民主
|
刪除考點
|
刪除考點
|
||
第七章第二節
|
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
|
在實踐中探索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
|
變換說法,但標題下邊的內容只是進行了拆分組合,并無實質性變化。
|
|
第八章第一節
|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
|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展望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
|
變更說法,無實際變化
|
|
第八章第二節
|
共產主義實現的歷史必然性和長期性
|
實現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
拆分出來的考點,實際內容未變
|
|
|
|
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
拆分出來的考點
|
|
|
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意義
|
刪除此考點
|
刪除考點
|
|
|
“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
|
正確理解“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的關系
|
變個說法,實際內容一字未變
|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