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點
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點以促進干旱半干旱資源缺陷區持續高效發展為根本目標,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基本手段,致力于旱地與綠洲農作制,作物栽培與生態生理,生態農業理論與實踐,藥用植物的栽培與馴化等領域的理論與技術開發。
一、學科發展的歷史沿革
1986 年獲得“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 獲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 年與作物遺傳育種學共同申報獲得作物學一級學科授權點,2003 年在一級學科下自設藥用植物的栽培與馴化博士學 位授權點,目前擁有博、碩士點各 2 個。
二、學術成就及近期開發重點
1 、旱地與綠洲農作制方向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科技部攻關項目,甘肅省科技廳及計委攻關項目30余項,在雨水就地入滲利用理論、水肥耦合、農牧結合、間套 復合群體增產的技術與理論取得了重要進展,項目先后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二等獎各 1 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三等獎 3 項,地廳級獎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 和國際、國內會議發表論文 120 余篇。研究成果中,將多熟種植推移到海拔 1500 米以上的高原 一熟不保灌區 , 并開創 “ 噸糧田 ”“ 雙千田 ” 高產高效技術 , 是對多熟種植技術與理論體系的重要充實。
本學科點近期開發重點:集流節灌,保護性耕作技術與理論體系;復合群體根、水、肥時空分 布與協調機理,群體內組分間的化感作用機理和應用、超高產模式化生產技術的研制。
2 、作物栽培與生理生態方向本學科點在作物抗旱生理生態、模式化栽培、抗鹽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隨著干旱 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重,開展作物抗逆生理生態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可為克服干旱鹽 堿危害、提高中低產田產量和效益提供超前的理論和技術支撐。先后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 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 項,三等獎 7 項,地廳級獎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和國際、國內 會議發表論文近百篇。學科點開展的以試管內特定生態條件中幼苗物質和能量代謝、轉化及相 互關系等方向的研究,有可能創立試管生態學。
開發重點:作物的模式化栽培與精準管理,葡萄、扁桃等特種植物的引進、轉化與推廣
學術成就及近期開發重點
3 、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方向:本學科點以黃土高原西部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生態農業、持續農業和農業環境保護的教學和 科研工作。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 20 多項,獲獎 17 項,其中省部級一、二等獎 6 項、三等獎 5 項, 廳局級獎勵 6 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 100 余篇,出版專著 7 部。本學科點在生態系統的 多元調控理論和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開發重點:西北生態脆弱地區生態環境的重建與恢復,農業生態系統多元調控理論與技術體系。 4 、藥用植物栽培與馴化:已完成科研項目 10 余項,在相關刊物發表論文 30 余篇。目前實施 “ 西部專項 ” 、 “ 948 ” 專項、 “ 國 家 GAP 建設 ” 、 “ 省長基金 ” 等科研項目 8 項。
開發重點:西北特色藥用植物馴化栽培與繁育技術體系,道地中草藥GAP建設,藥用植物營養調控.
三、學術梯隊
本學科點共有教學研究人員21人,其中正高職10人,副高職8人,其它人員3人.學術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3人,碩士學位獲得者2人,在讀博碩士各1人,50 歲以上人員 2 人.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