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學科簡介
中醫內科學科始建于上個世紀50年代,在全國名老中醫馬驥教授、張琪教授和全國名中醫栗德林教授的帶領下,歷經近50年,不斷發展與完善。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博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省教育廳批準為黑龍江省重點學科,2001年學科所屬的中醫內科內分泌學科被確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單位,2005年5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評估 ,滾動進入下一輪的學科建設;學科所屬的中醫內科心血管病學及消化病學學科于2004年被省人事廳確定為黑龍江省級重點學科;此外,心血管病、呼吸病、腎病、血液病、腦病、急診被確認為省級重點的專科、專病。1996年開始招收中醫內科學博士后研究人員,2002年本學科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為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現學科已發展成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穩定、學術梯隊合理、實驗設備先進,在國內具有相當影響的學科。
二、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1)中醫藥治療消渴病及其合并癥的研究
學術帶頭人栗德林教授提出“五臟柔弱,內熱熏蒸,傷津耗氣,血稠液濃”是消渴病病機,氣陰兩虛則貫穿糖尿病的全過程。在治療上確立益氣養陰清熱法為治療糖尿病的根本大法,并且研制了芪黃消渴膠囊;對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病機提出氣陰兩虛、瘀阻痰凝,立益氣養陰活血化痰之法,研制了芪玄益心膠囊;對糖尿病并發腎病病機提出氣陰兩虛、蓄濁失精,立益氣養陰、溫陽益腎、祛瘀化濁之法,研制了麥地參腎消膠囊。以上研究分別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攻關項目及黑龍江省科技計劃項目等100萬元的資助。現運用分子生物學等先進科技手段對藥物的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學術水平和療效,促進成果轉化,從而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中醫藥診治糖尿病的理論基礎。“益氣養陰清熱法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他主持的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消渴停對胰島B細胞凋亡影響”的研究通過省科技廳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研發的中藥新藥芪黃消渴膠囊,解決了中藥降血糖、緩解臨床癥狀緩慢的難題,新藥已轉讓,獲轉讓經費60萬元。芪玄益心膠囊、麥地參腎消膠囊均在待批臨床試驗批件和專利實審當中。“雙解降糖精膠囊”系與哈爾濱濟仁藥業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現已上市。
(2)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疑難性疾病的機理及療效評價的研究
中醫藥治療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機制的研究 學術帶頭人周亞濱教授,從分子及蛋白水平探討心肌細胞離子通道、血管內皮細胞的變化,論證養心湯通過調整機體陰陽平衡角度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及心律失常的確切作用機制,并且完成了相應的臨床前藥學、藥理學、毒理學研究,力爭開發出中藥6類新藥。現作為院內制劑對冠心病不穩定心絞痛及心律失常進行干預,并采用循證醫學和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臨床療效評價的研究。與企業合作研制的中藥6類新藥益心膠囊已完成臨床試驗,其階段性成果分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和黑龍江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病的研究 運用中醫藥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及心肌病,根據發病的不同時期予以相應的辨證治療,并針對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病的病毒持續感染和免疫損傷機制,采用分子生物學和分子免疫學等技術,探討中藥防治病毒性心肌病的作用機制,該項目獲得黑龍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中藥抗心臟移植免疫排斥反應機制的研究 在國內首先運用蘇木的水煎劑進行了抗心臟移植免疫排斥反應機制的研究,其科研成果經專家鑒定被確認為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現在前期的研究基礎上,將進一步對蘇木的活性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并進行篩選,以明確其有效活性部位或部位群,為開發2類新藥奠定基礎,其階段性成果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和黑龍江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中醫藥對老年期癡呆及防治衰老的研究 認為老年性癡呆的發生多與痰濁阻竅、腎虛血瘀有關,因此提出以“豁痰開竅,補腎活血”為治療大法,并以此法組成中藥復方運用于臨床,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基礎與臨床研究,進一步探討了其作用機制,階段性成果分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三等獎,并被國家專利局授予發明專利。現與哈爾濱安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進行6類新藥的研發,并獲得省“科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35萬元的資助。
(3)中醫藥治療血細胞與血小板病變疾病的研究
學術帶頭人孫偉正教授從事再障的臨床和基礎研究40余年,根據中醫“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轉化”的中醫傳統理論,提出了再障發病的關鍵是“腎虛”,并采用補腎法治療再障,取得良好療效,從多層次多環節探討了補腎生血中藥補髓生血顆粒的療效機理和環節。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分別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補腎生血法抑制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細胞凋亡的研究》及《補腎生血法對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細胞粘附作用影響的研究》資助,研究成果居于國內領先水平,相應的成果分別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填補了中醫藥結合治療再障領域研究的空白。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即從事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西醫結合的臨床及療效機理研究。在遵循祖國醫學“熱迫血行”、“心脾兩虛”、“陰虛火旺”辨證分型外,還創造性地提出“瘀血阻絡,血難歸經”的理論,大膽地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該病,受到國內同行的矚目。并從分子生物學、生化學和基因組學等方面對中醫分型治療的藥理機制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
(4)中醫藥治療胃腸炎性病變疾病的研究
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提出了本虛標實、寒熱錯雜、血瘀阻絡的病機理論,并確立了“健脾和胃、散結除痞,活血止痛”治療大法。研發出了新藥延參健胃膠囊,獲國家新藥研究基金和省九五計劃攻關項目資助,并已轉讓企業,獲轉讓經費240萬元,2001年獲國家發明專利。其研究成果被專家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2002年和2004年分別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三等獎。
在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研究中,認為脾胃虛弱、陽氣不升是潰瘍性結腸炎反復發作的關鍵,濕熱滯留大腸是久治難愈的要害,提出補中升陽、清熱化濕法,研制成“腸炎寧方”,將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提高到新水平。相應成果被鑒定有創新、有特色、有重大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為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其成果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中醫藥治療腎炎性病變與慢性腎功衰竭性疾病的研究
中醫藥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 針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早中期治療,延緩腎功能衰竭的進展,提出慢性腎功能不全屬于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病機為脾腎兩虛,濕濁瘀毒阻滯,治療當扶正祛邪,擬補脾腎,瀉濕濁,解毒活血法,采用中藥內服、外治灌腸及配合現代醫學的飲食調整、控制血壓、糾正酸堿平衡及離子紊亂等的綜合治療;進行大樣本、長療程、多中心、前瞻性臨床研究,篩選有效中藥制劑。進行相應的實驗研究,從細胞及分子水平探討中藥抗腎間質纖維化的機理及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的作用機理。階段性成果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從濕熱論治慢性腎衰竭”的新觀點,相關課題“腎衰膠囊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展的療效評價”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資助。
中西醫結合治療IgA腎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 關于中醫治療IgA腎病的證候規范化研究,通過腎穿刺活檢病理與中醫辨證分型相關性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討中醫治療不同證型的IgA腎病及其療效的比較。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與優勢,尋找出治療IgA腎病的有效治法與方藥。采取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觀察與研究,從證候、治法、療效的系統研究中,篩選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再進行深入實驗研究,以增強結論的科學性及可靠性。其研究于2002年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本研究還與國內其他腎病治療中心合作,參加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IgA腎病中醫證治規律研究》。
(6)中醫藥治療肺小氣道炎性病變疾病的研究
中醫藥防治慢阻肺病研究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即在全國知名肺科專家王剛教授的帶領下開展此方面的研究,先后進行了降氣化痰法、清熱化痰宣肺平喘法、益氣活血扶正固本法等防治慢阻肺病的研究,結合龍江高寒特殊地理環境和北藥開發的歷史使命,研制開發的越橘沖劑,其階段性成果獲黑龍江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其成果已轉讓,獲得轉讓資金35萬元。經省科委批準成立了呼吸病研究室。
學術帶頭人劉建秋教授將慢阻肺病的病因病機和防治法則總結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在治療中側重實喘治肺,虛喘治腎,同時兼顧治痰,提出“喘因痰作”的理論,并在上述思想基礎上研制出以宣肺平喘化痰為法的咳喘1號用于發作期,補腎利肺為法的咳喘2號用于緩解期收到滿意療效,并運用分子生物學、免疫學技術探討其作用機理。
中醫藥防治哮喘病的研究 針對氣道變應性炎癥這一哮喘的基本病理改變和主要發病機理,重點對抗氣道變應性炎癥及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進行研究。其中“克喘素沖劑治療哮喘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喘康寧沖劑治療哮喘機理研究”分別獲得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分別從細胞因子、細胞凋亡等方面闡述了中藥治療哮喘的作用機理,被鑒定為國內居領先水平。
高位硬膜外阻滯法聯合中藥治療哮喘急發期在國內屬首創,其中“高位硬膜外阻滯聯合中藥對哮喘動物模型的影響”已獲得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