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錢鶴灘的《明日歌》就將拖延癥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描寫的生動形象。拖延癥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可是嚴重的拖延癥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很多人都會認為“拖延癥”就是“懶”,其實不然。“拖延癥”跟“懶”有一定的交集,但是并不是一回事兒:我們口頭上經常說的“拖延癥”指的是后果消極、本科避免的推遲行為;而“懶”則是偏生活化的詞,多指懈怠、缺乏行動的欲望等。其實拖延癥可大可小,小的話無傷大雅,但是一旦嚴重了,甚至會影響我們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那么成天嚷嚷著“拖延癥晚期”的各位患者們,小編今天就來拯救你的拖延癥了:
1.改變環境
其實回顧一下,很多人的拖延癥是不能說沒有外界的誘因的,比如沙發、手機以及其他人等等,這些因素都能營造一種安逸舒適的環境氛圍,讓人在進入這個氛圍后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懈怠懶散的情緒,躺在沙發上就想睡覺,拿起手機就停不下來,聊起天來不亦樂乎。于是乎,該完成的學習和工作一拖再拖。想要遠離拖延癥,首先就要試圖改變這種環境。我們可以切斷自己與娛樂休閑網站的連接,比如手機上無用的娛樂游戲軟件一應刪除,拒絕接受休閑推送消息;還可以尋找充滿自律者的環境,比如去到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學習,讓濃厚的學習氛圍帶動自己的積極性。
2.注重過程
如今的時代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對目標的追求也越來越膚淺——只注重結果。我們很多時候對事情一拖再拖也是因為自己對結果的過度追求,“唯結果論”會讓我們有更大的的心理壓力,覺得自己沒有信心達到預期的結果,所以遲遲無法有行動,拖到最后不得已才會草草趕完。想要糾正這個毛病就必須將注意力轉向過程,只要想著無論結果怎樣,過程盡力做到最好就可以滿足,我們便不會有太多懼怕,行動力也就會更強。
3.自我獎勵
在我們因為拖延癥而引起焦慮急躁等情緒時,通過適當休息,轉移注意力,適當地放松娛樂等可以轉換心情。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將這種放松設為自我獎勵的方式了。當我們高效地學習固定的時間或者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后,就可以進行適當的自我獎勵,這種獎勵可以是美食誘惑,可以是無憂無慮地看場電影,也可以是花一個晚上的時間去逛街。在設定自我獎勵后,我們的學習便會有了更近的目標和動力,能激發我們的積極性。
考研的過程中可是完全容不得任何的“拖延癥”,不過小伙伴們也不用擔心,從現在起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且努力克服尋求改進,當然還是來得及的。只要克服了“拖延癥”,你就能昂首闊步地邁向成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