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整數紀念年事件容易在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進行考察,而長征精神又具有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意義,所以亦有可能在毛中特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進行考察。新東方在線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研究中心為大家從各出題角度整理了如下材料,提醒大家要特別關注相關考點,標紅部分需重點記憶。
一、習大大強調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9月23日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英雄史詩 不朽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
習近平強調,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戰勝千難萬險,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個偉大壯舉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的史冊上。紅軍長征勝利,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沒有變。我們要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繼續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奮勇前進。
展覽以時間為順序,以重要戰役戰斗、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主體,精心遴選了“七根火柴”“金色魚鉤”“半截皮帶”等經典長征故事,精心設計了“遵義會議”“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等大型主題景觀,通過275張照片、252件文物和大量視頻、圖表、油畫、雕塑等,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粉碎上百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的光輝歷史和英雄壯舉,彰顯了紅軍在長征中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揭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時代內涵。
二、中國近現代史綱相關考點
1.紅軍長征的原因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
2.紅軍長征的經過
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經過:瑞金出發——挺進湘西——沖破四道封鎖線——改向貴州——渡過烏江——奪取遵義——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到達陜北吳起鎮——甘肅會寧。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先后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臺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會師。至此,三大主力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
3.紅軍長征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的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4.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
①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
②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③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④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⑤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①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
②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③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就開始了。
三、毛中特相關考點
1.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弘揚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它滲透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尚道德和優良品質,包含了體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價值目標的精神形態。大力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關考點
1.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揚中國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揚和培育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