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中醫方藥配伍的研究是方藥研究的精髓,本課程講義根據古、近代及現代醫家對方藥配伍的研究結合自己多年方劑學、中藥學教學的體會合認識編寫,分為:中醫方藥配伍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醫方藥配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本草古籍常用藥物配伍、常用中藥不同配伍分析四章,以全方位闡釋方藥配伍的理論、應用和研究,揭示方藥配伍的理論內涵,分析經方、時方及常用藥的配伍應用,進一步提高臨證處方水平。
教學大綱
一、開課單位: 中醫基礎系 二、授課對象:碩士研究生三、總學時數: 30 學時,理論授課 30 學時,實驗/操作/輔導 學 四、教學方式:講授和研討 五、考試方式:筆試或論文 六、主要參考書目: 1.《方劑的配伍方法》.李飛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1月 2.《中藥配伍文獻集要》.葉顯純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年3月 3.《方劑氣味配伍理論及應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年1月 4.《本草古籍常用藥物配伍應用》.王鈞寧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年9月 5.《經方藥對》.王付主編,學苑出版社,2005年4月 6.《中藥配伍應用》.梁嵚五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 7.《中藥藥對大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七、教學目的和要求: 本課程的教學旨在提升研究生對中醫方藥配伍的理論水平以提高應用能力。要求了解中醫方藥配伍的研究現狀,理解方藥配伍的理論內涵,掌握常用的配伍。 八、教學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方藥配伍研究的現狀與展望(2學時)
一、研究現狀
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醫方藥配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8學時) 一、升降開合補泄配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 二、氣味配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 三、臟腑生理配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 四、五行學說理論在方藥配伍中的應用 五、陰陽氣血理論在方藥配伍中的應用 六、“反佐”理論的研究及應用 七、“辛開苦降”理論的研究及應用 八、治法與方藥配伍
第三章 本草古籍常用藥物配伍(5學時) 一、經方常用藥對 二、時方常用藥對 第四章 常用中藥不同配伍分析(15學時)
一、解表藥 麻黃、桂枝、細辛、生姜、桑葉、菊花、葛根、升麻、柴胡
二、瀉下藥 大黃、芒硝 三、清熱藥 石膏、知母、梔子、蘆根、銀花、連翹、公英、山豆根、犀角、生地、丹皮、赤芍、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 四、溫里藥 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 五、芳香化濕藥 藿香、佩蘭、青蒿、蒼術、厚樸、砂仁 六、滲濕利水藥 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茵陳、滑石、防己 七、祛風濕藥 羌活、獨活、烏頭、秦艽、桑寄生 八、理氣藥 橘皮、大腹皮、枳實、香附、木香、川楝子 九、理血藥 桃仁、紅花、川芎、丹參、益母草、澤蘭、牛膝、姜黃、郁金、仙鶴草、三七、小薊 十、補益藥 人參、黨參、黃芪、甘草、補骨脂、肉蓯蓉、當歸、熟地、白芍、枸杞、麥冬、百合 十一、化痰止咳藥 半夏、瓜簍、杏仁、葶藶子、桔梗、貝母、瓦楞子、桑白皮 十二、開竅藥 牛黃、麝香、冰片 十三、安神藥 朱砂、龍骨、牡蠣、酸棗仁 十四、平肝息風藥 天麻、鉤藤、白蒺藜、地龍、僵蠶、全蝎、蜈蚣
十五、收澀藥 烏梅、五味子、山茱萸、烏賊骨、五倍子
十六、消導藥 萊菔子、神曲、雞內金、麥芽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