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科畢業于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周啟明成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但他沒有經過專業統考,而是憑借個人陳述、本科成績單、過往科研經歷、專家推薦信等書面材料,以及學院面試考核,成為清華一員。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大多采用“初試外語+2門筆試+面試”的選拔模式。但多年來以筆試為主、過于看重外語的招考模式引來考生和導師的質疑:為通過筆試,考生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準備,而卷面成績卻不能反映導師需要側重考核的能力。
“申請—審核”制能否讓學術更學術,成為選拔博士生的新標尺?對學生和導師提出哪些新要求?又該如何保障其公平有效?
打破“分數線當關,萬篇論文都難開”的僵局
提起兩年前參加的兩場截然不同的博士生招生考試,如今已是北京某高校博士生的劉君然記憶猶新:兩所高校中一所是“申請—審核”制,只需要提交個人材料,參加學院筆試、面試即可;另一所則要參加全國統考,筆試上線后方可參加學院面試。雖然最后沒能通過前一所高校的考核,但他仍認為“申請—審核”制更符合博士生選拔特點:“備考壓力小了,也更看重學術能力和潛力了。”
“原來真是‘分數線當關,萬篇論文都難開’。”因為連續兩年考博英語都只差幾分,捧著一堆論文的李樂最終沒能考上,“聯系導師時,他對我的學術能力很肯定,可分數線卡在那,誰也無能為力。”
事實上,高校博士生招生采用“申請—審核”制較早實行于美國、英國等國家,已成為當今國際上較為通行的博士研究生選拔方式。而在國內,北京大學招收國外研究生、2007年復旦大學醫學院招生都實行了這一制度。2013年,針對博士生招生中出現的問題,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強調,積極推進考試招生改革,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和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脫穎而出的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此后,北大、清華等國內知名高校的部分專業相繼實行了這一制度。截止到2014年8月,實行該制度的高校達70余所。
“申請—審核”制讓博士生選拔更重學術
作為“申請—審核”制的受益者,周啟明認為傳統考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博士研究生需要的不只是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在邏輯思維、實驗操作和交流等科研素質上的能力或者潛力,而這些通過筆試很難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認為,這符合博士教育發展規律和國際趨勢:“博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僅通過一張考卷和一場考試完全體現,應在更大范圍通過提交相關材料、學術論文以及研究設想來全面考察申請者的科研能力。但這也對考生科研潛力、學術寫作等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樣的考核方式也會讓那些素日學術積累深厚的考生在考試過程中變得更加從容淡定,同時也會有更大的選擇自由。”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超說。
清華大學公管學院副院長彭宗超介紹,隨著近年來該院學術地位提升,想讀博士的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從海外留學回來的。按照以往的考試方式,這些人很難被選拔出來:“通過增加材料申請、導師篩選等環節,加大面試比重,能夠有效選拔出在科研方面有獨立思想、真正有志于學術的科研人才,這中間就有一些海外歸來的學生。”
警惕引發新的教育不公
但隨著院系和導師權力增大,也有人擔心會增加灰色尋租空間。
“博士生招生考試最關鍵的就在于導師名額,只有導師愿意要,你去考才有意義。原來還有一條分數線卡著,現在會不會出現導師‘一言堂’,造成不公。”劉君然擔心。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項賢明認為:“如果沒有完備的配套措施,淡化考試成績、全面實行‘申請—審核’制選拔,的確容易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
當院系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如何對招生進行監督和規范成為改革成功的關鍵。
陳超認為,“申請—審核”制全面、公正的落實,除了加強師德建設、讓教師守住學術底線,還需要健全激勵機制:“要通過榮譽、物質等激勵,讓第三方監督者由被動監督變為主動監督,讓尊重學術成為學者的自覺責任。”
項賢明指出,還需要建立后期處罰制度,“處罰的力度,必須遠遠大于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收益”。
對此,清華也設計了“5+1+2”的監督機制:“5”代表集體決策、信息公開、巡查制度、紀檢監察、申訴復議五大機制;“1”代表院系的博士生招生選拔實施細則需要經過研究生招生委員會審核;“2”是對申請審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弄虛作假、違反招生規定現象制定了兩種處罰措施——申請人作假將被取消申請資格、錄取資格直至入學資格;對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人員,經查實將按照國家和學校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除了有制度保證之外,我們最終還是要相信導師。”彭宗超說,在選學生和培養學生過程中,導師應履行第一職責。若不擇優錄取,在未來的培養過程中就會出現“請人容易送人難”的問題,不利于導師工作開展。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