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總論:哲學就考研而論最重要的東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學原理:
注:哲學關于辯證關系原理的萬能公式:
哲學的辯證關系特別多(共計48對),但無非兩類,一是并列關系,二是從屬關系。
(1)A和B并列關系(40對):
①總論:A和B是辯證統一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
②區(qū)別:A和B的定義、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聯系:A和B相互依存:A離不開B:B離不開A(有兩種解釋,一是一句話變三句話(任何A離不開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離開B的A,離開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說說,反說說,換個說法再說說。)A和B相互滲透:A滲透著B:B滲透著A
A和B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A能轉化成B:B也能轉化成A
(2)A和B從屬關系(6對: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形式與內容)
①總論:A和B是辯證統一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
②區(qū)別:A和B的定義、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聯系:A決定B(A決定B的產生、發(fā)展、滅亡、性質和內容);B反作用于A(當B適應A促進A的發(fā)展,當B不適應A阻礙A的發(fā)展)。(3)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即是并列關系也是從屬關系。
2、搞活哲學原理:
注意:
第一、哲學的題型有三種
①死記硬背的題目
②哲學家的命題或原話
③情景型題目(例子題)
第二、哲學分析題的答題模板:
①先寫......認為:
唯物論: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認為:
辯證法:馬克思唯物辯證法認為:
認識論: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
唯物史觀: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
②寫出原理,并指出方法論意義。
③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④指出材料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并反對錯誤。
⑤再寫一原理,并重復3、4操作。
⑥此外,多寫幾個原理但不必解釋。
如果實在不會就寫兩個萬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著重考慮三個黃金原理(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系原理;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⑦下結論:只有按照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導正確處理人的實踐活動,我們才能成功!
注:
㈠如果分值較小去掉第五步。
㈡如果題目給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總結(58個)
(一)、唯物論(三觀兩原理一方法論)10個原理
1、三觀:物質觀、意識觀和實踐觀
⑴物質觀:
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運動的物質與時間、空間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時空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時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⑵意識觀:意識的能動性原理:
第一,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意識不僅可以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可以通過抽象思維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意識具有指導性。意識可以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意識的這一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fā)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fā)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這一作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第三,意識能夠反作用于主體,影響人的生理過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悅,對于其身體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
⑶實踐觀:
⑴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2自在世界與人化世界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⒉兩原理:
㈠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㈡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辯證唯物主義主張世界統一于物質,是指統一于所有物質形態(tài)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客觀實在性;世界的統一是無限多樣的統一,是包含著質的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運動和發(fā)展的充滿聯系的統一。
3、一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二)、辯證法(一個一,兩個二,三個三,四個四)23個原理
1、一個一是指一個核心——矛盾
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⑷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⑸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⑹矛盾是事物發(fā)展動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統一中得以存在和發(fā)展。
第二,矛盾雙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從對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從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進中共同地得到發(fā)展。
第三,矛盾雙方相互貫通,規(guī)定了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趨勢。
第四,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爭,推動事物的發(fā)展。矛盾的斗爭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變,一旦矛盾雙方的斗爭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會引起事物的質變。
⑺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2、兩個二是指兩大總特征:聯系和發(fā)展
聯系:
⑴世界是普遍聯系的原理(聯系的含義和特征);
⑵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從屬);
⑶系統與要素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從屬)。
發(fā)展:
⑷新事物必然要戰(zhàn)勝舊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觀世界發(fā)展的規(guī)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進性,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脫胎于舊事物的母腹,它對舊事物采取了揚棄的態(tài)度,具有舊事物所沒有的優(yōu)越性;社會領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持。
⑸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換)。
⑹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原理:
世界的發(fā)展是無限的,而每一個具體事物的發(fā)展是有限的,世界的無限發(fā)展是由無數個事物有限的發(fā)展過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個三是指三大規(guī)律:對立統一規(guī)律,質量互變規(guī)律,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1)質量互變規(guī)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統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掌握“適度”的原則,不能隨意超出事物所允許的范圍。
②質變和量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變了物的量的結構引起質的飛躍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④肯定和否定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⑤辯證的否定觀的原理:
第一,辯證否定觀認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內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辯證否定觀認為,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否定是批判和繼承、克服和保留的統一?隙ê头穸ㄏ嗷B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對立統一規(guī)律(又叫矛盾規(guī)律)見一個一。
4、四個四是指四對范疇:原因與結果,現實與可能,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
⑴現象和本質(并列,都有);
⑵必然與偶然(并列,都有);
⑷原因與結果(并列,都有);
⑸現實與可能(并列,都有)。
⑸形式與內容(從屬)
(三)、認識論(三個一,一觀一論一方法)10個原理
1、一觀——真理觀
⑴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⑵真理的具體性的原理
⑶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⑷真理的價值性與客觀性的原理:
第一,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價值性。
第二,真理的客觀性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對客體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觀隨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真理的價值性是從真理對主體的意義和效用上考察,是對真理的作用、意義、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真理的價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觀性為基礎的。
⑸價值的主體性與客觀性的原理: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價值的客觀性表現在:價值必須以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人的需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價值的主體性表現在:客觀事物的某種屬性是否能實現價值的滿足要以人的需要為基準,另外,同一客體對于不同的主體的價值滿足帶有主體的個性特征。
⑹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原理(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2、一論——認識論
⑴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⑵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并列、都有);
⑶實踐和認識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所謂具體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適應。認識、理論要根據具體實踐不斷地補充、豐富和完善。所謂歷史的統一,是指認識、理論要同不斷發(fā)展的實踐相適應,要根據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不能落后于實踐。
⑷認識過程的反復性與無限性: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fā)展的全過程。
3、一方法——辯證思維方法。
注意:辯證思維方法、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見03年、04年真題)
(四)、唯物史觀(社會發(fā)展的因素、規(guī)律、特點和動力)15個原理
1、因素:
⑴人口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⑵地理環(huán)境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⑶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
2、規(guī)律:
⑴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⑵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的規(guī)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3、特點:
⑴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原理;
⑵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原理;
⑶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必然性與主體選擇性的原理。
4、動力:
⑴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
⑵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⑶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⑷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⑹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
⑹社會革命和改革推動著社會發(fā)展;
注:本章還有一個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從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