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物論的方法論意義:
1、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2、要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也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于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我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認識、把握事物的規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時,我們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目的的需要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限制和防止規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
1、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觀點是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觀點,因此,堅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堅持辯證法的前提。根據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們應當學會用矛盾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對立中把握同一與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相統一。
2、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只有具體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們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區別,找出事物發展變化的特殊原因,從而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要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啟示有:第一,一切要從實際出發。第二,我們能夠通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同時又要求人們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是科學研究的任務。第三,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是提高實踐活動自覺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條件。第四,要注意使用科學的方法。
3、把握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結論: 矛盾是客觀、普遍存在的,要正視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體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決不同矛盾是辯證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決矛盾時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點、抓關鍵、看主流。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 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都蘊涵著矛盾分析法。 客觀世界的因果聯系是辯證的,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分析存在和發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結果,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事物的發展存在著必然性和偶然性,兩者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必然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確定不移的趨勢,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決定的,體現事物發展的本質聯系和發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不確定的趨勢,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引起的,對事物的發展起偶然性為必然性開辟道路。所以必須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但也絕不可忽視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發展的機遇。 現實性與可能性也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現實性是指已經產生出來的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包含的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現實性和可能性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沒有現實就沒有可能,反過來,沒有可能就沒有新的現實。因此,把握這一對范疇的方法論意義,就要求人們立足現實,展望未來,注意分析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應對不利情況的準備,爭取實現好的可能。 現象與本質也是既對立又加速或延緩作用。兩者相聯結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隱藏著必然性,統一的。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根本性質。任何現象都是本質的表現,人們正是通過對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才不斷深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內容與形式的對立統一表現在,內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現的方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在把握內容與形式這對范疇時,既要重視內容,反對形式主義,又要善于運用形式,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認識論的方法論意義:
1、一切從實際出發 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從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 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出發,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觀成分。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2、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 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
3、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的任務不僅在于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歸根結底是要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結合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是辯證統一的。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決定了理論與實踐必須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達到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徑。
四、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意義:
1、要尊重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要尊重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 3、要尊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