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學科:理論物理
1981年成為首批獲理論物理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1986年獲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建立粒子物理研究所;1994年獲準設立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1996年被批準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同年獲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批準設立了“國家理科(物理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作為“211”重點學科立項建設;2003年獲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五年來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45項?部委項目25項,總經費達2015萬元。發表SCI論文270篇,其中在物理學頂尖刊物Phys.Rev.Lett.上發表研究論文13篇。 理論物理學一直在科學的探索中不斷前進,秉承著嚴謹勤奮的科研作風,取得了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打造開放性、前瞻性和開拓性的研究方向
學科點抓住了改革開放提供的歷史機遇,把握住了重大學科(重離子碰撞和夸克物質理論)興起的大好時期,充分發揮了夸克物質研究具有理論與實驗相結合以及與量子色動力學、統計物理、宇宙學和天體物理相交叉的特點,從而在開放性、前瞻性和開拓性的發展理念推動下,形成了在國內有鮮明特色并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的理論物理研究群體:
1.量子色動力學與高能核核碰撞理論;
2.高能碰撞多粒子產生唯象學;
3.相變動力學;
4.有限溫度量子場論;
5.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理論;
6.非平衡統計物理。
重視學術團隊的建設
加強學術團隊建設對培養拔尖人才、提升師資整體水平、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學科點一直以來都秉承學術團隊建設的先進性,不斷開拓進取,打造出了一支優秀的學術團隊。學科點有教授21人(博士生導師16人),副教授9人,講師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32人,構成了一支以年輕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干為主體的老中青相結合的研究隊伍。其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合作項目(杰出B類)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5人,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獲得者9人。
科學貢獻卓越
在物理學人的共同努力下,理論物理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廣泛應用于物理學領域。
1.引導出強作用介質的噴注層析(JetTomography)新研究方向,多項理論預言得到國際大型實驗合作組的實驗證實;
2.揭示出強相互作用熱介質中噴注淬火存在細致平衡效應;
3.提出QGP新物質形態向普通核物質形態相變過程中末態粒子產生的一種新機制;
4.提出高能碰撞的自仿射分形理論,理論預言得到國際實驗合作組的實驗證實;
5.證明了色超導理論中若干基本結論?發展了分析QGP中耗散及輸運的溫度場論和動力論方法;
6.提出了控制原子輻射性質和制備抗環境干擾的量子糾纏態的理論方案;
7.建立起一般非線性系統噪聲關聯的隨機動力學理論框架? 提出了一種描述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的隨機動力學方法。
人才培養效果顯著
除了常規的措施如把好選題關,加強在研究生中的文獻評述和進展報告外,做得有明顯成效的措施是:
1.國際上一線學者進行聯合培養博士生;
2.參與國際合作;
3.盡可能爭取和國內外一線專家直接討論。
該學科點于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以前獲得博士學位者36人,他們大多數成為學術帶頭人和骨干。2001年后獲博士學位者29人,在讀博士57人。2001年以來有付菁華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有兩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有5篇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學術交流成果豐碩
該學科點建立了多元的國際合作交流關系,研究成員曾先后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進行合作研究。與國際上近二十所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研究協議,是六個大型國際實驗合作組的正式成員。
該學科點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經中科院報國務院批準,該學科點所在的粒子物理研究所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于2006年11月在上海聯合舉辦第19屆夸克物質國際學術會議,這是高能核物理學界級別最高的系列國際會議,是第一次在中國召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擔任此次會議的名譽主席。包括諾貝爾物理獎評委會成員、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BorjeJohansson教授在內的國際上一些著名學者如L.McLerran、H.Satz、U.Heinz、R.C.Hwa等在2001年以來訪問了該學科點。
在國內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論物理所、上海應用物理等有密切的學術往來,一些知名學者曾來本學科點講學。
中南地區的理論物理學者于1999年商議成立了《中南地區理論物理中心》,并一直掛靠在本學科點,活躍了本地區的學術交流。
前進路上的科學探索是永不停止的,理論物理學的建設也會一直不斷的努力,向更高層次邁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