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自新中國誕生以后,我校即成為中南地區馬克思主義研究、宣傳、教育的中心,政治教育系從1953年起即培養本科生,為高校輸送了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雄厚的基礎。我校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學科是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受到全國高校的關注。我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作為先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起步相對較早,上世紀末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方向的博士生。我校是全國首批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高校,是全國首批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點、博士點的單位,也是全國首批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單位。
5年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傳承歷史沿革的同時,不斷結合實際情況,豐富發展創新該學科內容,形成了該學科的鮮明特色。
特殊歷史傳承 特色研究現狀
我校是全國首批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雖然是我校首次招收博士生的學科,但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與優勢。首先,較之全國其它高校,我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歷史積淀較為厚實;其次,我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礎扎實,學科支撐條件良好,產生過一批像高原、陶軍、陳鐵等有成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教育家,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雄厚的基礎;再次,我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建設起步相對較早,所取得的成就也較為顯著,已出版的有關馬克思理論研究方面的學術著作12部、學術論文120余篇。
在發展中,該學科形成了具有特色與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與基本原理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范疇及科學體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規律與方法研究三個主要研究方向,成果豐富。
研究隊伍整齊,梯隊合理。研究人員學歷學位層次高,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9人,在年齡結構上形成老、中、青梯次合理得當。三個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科帶頭人林劍、葉澤雄、張耀燦同志均長期從事相關方向的研究,具備扎實的學術功底與豐富的理論成果,均出版學術著作多部,發表論文多篇。
緊扣時代需要 明確發展前景
該學科點在研究中一直緊緊把握時代的步伐,將理論研究與時代的實際需要緊密聯系,充分認識到國家的需求和該學科的發展前景。
國家對于該學科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為了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迫切需要我們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研究。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整體性研究的核心和首要任務。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迫切要求我們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和專業的建設。
(3)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建設也是幫助人們完整、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領會其精神實質,引導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作到真學真懂真信,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求。
學科點的發展前景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學科點的建設。我校在該學科上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首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點的建設在全國已形成特色與優勢,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規律與方法的研究上已有較為深厚的積累,在這個研究方向上起點高。
其次,在馬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成果,如果將已形成的思路具體化、邏輯化,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邏輯結構體系,并進而形成一個有鮮明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學派。
再次,進一步發揚該學科點已有的特色與優勢,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文本的研究與解讀,力爭在文本的研究上出一批成果,并將該學科點打造成全國經典文本研究的中心與基地之一。
合理培養人才 注重學術交流
該學科點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夯實基礎,形成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生培養體系;
(2)拓寬視野,強調博大與專精相結合的治學精神,不求虛名,務實踏實,從每門課程的教學、作業、練習到論文選題、開題、撰寫直到答辯,制定導師負責制,建立學科點全體指導教師共同論證、審定的制度,引導學生養成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
(3)強調從問題研究入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指導對問題的研究和探索。所形成的學位論文,要求注重對經典著作的引用和深入解讀,論述之中注重邏輯性和創新性;
(4)要求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所引用的文獻要有權威性,同時必須核對原著,一絲不茍。
切實有效的人才培養措施使該學科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迄今為止,已招生6屆,共28人,已獲博士學位的7人。已獲博士學位的7人都已成為學有專長、治學嚴謹、勤奮務實的專業人才,他們均在該學科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質量較高的學術成果,并成為各單位的學術骨干。該學科還非常注重同其他研究點交流,通過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擴大了與其他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該學科點國際或地區間學術交流活動也頗為豐富,同英國對外文化委員會、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日本東北大學、美國環太平洋教育基金會之間有一些國際交流合作項目,此外到歐美、日本等地進行學術訪問或參加學術會議者達十幾人次。
在學科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科研成果。該學科點自2001年至2006年期間出版學術著作21部,發表學術論文213篇,已完成各級各類項目21項,在研項目58項,所獲經費312.7萬元。獲獎12項,其中省部級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武漢市二等獎3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