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專業介紹:
我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建于1946年,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被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接受為成員單位,1996年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動站,1997年批準為交通部重點學科,2000年批準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1年被批準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批準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本學科點是國內同類學科整體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是我國內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最具實力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培養基地。2001年,本學科高性能船舶及其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7年,本學科“高性能船舶設計制造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學科帶頭人及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一)船舶水動力性能研究及船型優化方向
學科帶頭人:劉祖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助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水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船舶力學委員會委員,24屆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ITTC)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科研項目10余項。目前主持在研“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教材1本,專著1部。
本方向主要圍繞高性能船舶、內河淺水船型、高速多體船、高速氣泡船等開展船舶操縱運動水動力計算及運動預報、船舶興波理論計算與船型優化、船舶粘性流場的湍流模式、螺旋槳理論設計、船舶傾覆機理等水動力性能方面的理論、數值計算和試驗等研究。
(二)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方向
學科帶頭人:陳順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2003年間在日本九州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近5年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EI收錄2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本方向側重于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內河船型開發與標準化、高速船船型開發、江海直達運輸方式與船型研究、不確定性動態投資決策理論和應用、船舶多學科綜合優化設計技術、船舶幾何建摸技術、船舶產品數據管理技術等。
(三)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方向
學科帶頭人:王呈方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先進造船技術與自動化裝備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完成了多項具有國際首創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獎5項,中國發明專利2項,撰寫學術論文40余篇,著作2部。 本方向主要從事造船先進制造技術與工藝方法、船舶CAM開發與應用、造船自動化裝備、船舶高效生產模式及先進生產設計方法、船舶精度控制與先進測量技術、船殼板自動化成形技術等研究。</p>
(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直接設計法與可靠性研究方向
學科帶頭人:吳衛國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院長、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造船學會船舶力學委員會副主任、船舶振動噪聲與沖擊學組副組長。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余篇,七次應邀出席國際會議并宣讀論文。主持和參加完成了2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及國防軍工科研課題,取得了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十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五項。目前正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高速三體船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各一項。
本方向致力于大開口船舶結構強度計算方法、高速船結構輕型化技術、船體結構可靠性研究分析及極限承載能力、現役船舶結構狀態檢測與風險評估、船舶振動預報與控制技術、艦船結構抗暴設計、船舶結構機械噪聲分析與控制原理、水下結構內部噪聲場預測、流體動力噪聲的產生機理與計算分析、高性能船舶噪聲預報與降噪設計方法等研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