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的十七大上,******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
第二,全面發展觀;
第三,協調發展觀;
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五點論斷
(一)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
(三)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
(四)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是:在“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這一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的指導下,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與時俱進實事求是地分析和對待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和一切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五)科學發展觀的終極指向是:促進生產力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使之服務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從而增進社會和諧,更好的建設和諧社會小康社會。所以,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最為提綱挈領的理論。
四個特征
(一)、科學發展觀喚醒創新基因的特征
(二)、科學發展觀“一觀二論”結構的特征
(三)、科學發展觀在飛秒瞬間判斷派別的特征
(四)、科學發展觀成長過程的特征
七大主題
(一)始終保持經濟的理性增長:在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增長。它既不同意限制財富積累的“零增長”,也反對不顧一切條件提倡過分增長。所謂健康的增長一般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二)全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
(三)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國家、區域的生存支持系統維持在規定水平的范圍之內。通過基本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過就業的比例和調配,達到收入、分配、儲蓄等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進而共同維護全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
(四)調控人口的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人口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首先應穩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后逐漸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此前與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質的提高納入到首要考慮的政策之中。該戰略目標的實質是把人口自身再生產同物質的再生產“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其年度報告《人類發展報告》中的研究,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的轉變,首先要把人的“體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調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狀態之下,達到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理想均衡。
(五)維持、擴大和保護自然的資源基礎:地球的資源基礎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然是供養世界人口生存與發展的惟一來源?茖W發展觀既然規定了必須保持財富的增長并滿足人類的理性需求,它的實物基礎主要地依賴于地球資源的維持、地球資源的深度發現、地球資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廢棄物的資源化。
(六)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于發展瓶頸的突破: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強力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并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茖W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的發展,這三個主要方面將作為一個互為聯系的大系統,通過宏觀的調適和尋優,達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目標要求。
(七)始終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一些地區在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六大挑戰
中國的發展進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戰: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高峰、就業人口總量高峰、老齡人口總量高峰)相繼來臨的壓力;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加速整體生態環境“倒U型曲線”的右側逆轉: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巨大壓力;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并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和國際競爭力的培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