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理論基礎考試大綱
第一章文學概論的性質和形態 第一節文學理論的性質 (一)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 (二)文學理論的對象和任務 (三)文學理論應有的品格 第二節文學理論的形態 (一)文學理論形態多樣化的依據 (二)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 第二章文學作為活動 第一節文學活動及其構成 (一)世界 (二)作者 (三)作品 (四)讀者 第二節文學活動作為人類活動的性質 (一)人類生活活動的性質 (二)人類生活活動的美學意義 (三)文學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的位置 第三節文學活動的發生與發展 (一)文學活動的原始發生 (二)文學活動的發展 第三章文學活動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第一節文學概念辨析 (一)文學概念三義 (二)文學作為文化 (三)文學作為審美 (四)文學作為慣例 (五)文學界定的困難及解決辦法 第二節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一)文學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二)文學與話語 (三)文學與社會 (四)文學與反映 第三節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一)文學既是無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二)文學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三)文學既是情感的也是認識的 (四)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第四節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 (一)話語蘊藉 (二)文學的定義 第四章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 第一節文學創造作為特殊的生產 (一)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 (二)文學創造與其它精神生產的區別 第二節文學創造的主客體 (一)文學創造的客體 (二)文學創造的主體 第五章文學創造過程 第一節文學創造的發生階段 (一)材料(信息)儲備 (二)藝術發現 (三)創作動機 第二節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 (一藝術構思極其心理機制 (二)構思方式 第二節文學創造的物化階段 (一)形之于心到行之于手 (二)語詞提煉與技巧運用 (三)即興與推敲 第六章文學創造原則 第一節藝術真實與藝術概括 (一)藝術真實 第二節情感把握與形式創造 (一)情感把握 (二)形式創造 第七章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體裁 第一節文學作品的類型 (一)現實型文學 (二)理想型文學 (三)象征型文學 (四)文學類型的發展演變 第二節文學作品的體裁 (一)詩定義特征 (二)小說定義特征 (三)劇本定義特征 (四)散文與報告文學定義特征 第八章文學作品的本文層次和文學形象的理想形態 第一節文學作品的本文層次 (一)文學作品的本文層次問題 (二)文學作品的本文層次 第二節文學典型 (一)典型論的發展 (二)文學典型的美學特征 (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節文學意境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二)文學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 (三)意境的分類 第四節文學意象 (一)觀念意象及其高級形態審美意象。 (二)審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三)審美意象的分類 第九章敘事性作品 第一節敘事界定 (一)敘事理論與敘事學 (二)敘事的涵義與特征 (三)敘事的意識形態本質 (四)敘事的構成敘述內容;敘述話語;敘述動作。 第二節敘述內容 (一)故事 (二)結構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三)行動 第三節敘述話語 (一)本文時間與故事時間 (二)視角 第四節敘述動作 (一)敘述者與作者 (二)敘述者與聲音 (三)敘述者與接受者 第十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節抒情界定 (一)抒情與抒情性作品 (二)抒情與現實 (三)抒情中的自我與社會 (四)抒情與宣泄 第二節抒情性作品的構成 (一)抒情內容與抒情話語 (二)抒情性作品的結構 第三節抒情方式。 (一)抒情話語的修辭方式 (二)抒情角色 第十一章文學風格 第一節風格概念 (一)風格界定 (二)風格與創作個性 (三)風格與話語情境 (四)風格的特性 第二節風格的形態 (一)簡約與繁豐 (二)剛健與柔婉 (三)平淡與絢爛 (四)謹嚴與疏放 第三節文學風格與文化 (一)風格的時代性 (二)風格的民族性 (三)風格的地域性 (四)文學流派的風格 第十二章文學接受過程 第一節文學接受的發生 (一)期待視野概念與層次。 (二)接受動機 (三)接受心境 (四)從隱含的讀者到讀者閱讀 第二節文學接受的發展 (一)填空、對話與興味 (二)還原與異變 (三)理解與誤解 (四)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 第三節文學接受的高潮 (一)共鳴 (二)凈化 (三)領悟 (四)延留 第十三章文學批評 第一節文學批評界定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的生產和接受 (二)文學批評作為意識形態評價 第二節文學批評的多樣形態 (一)歷史上出現的幾種文學批評形態倫理批評;社會歷史批評;審美批評;心理批評;語言批評。 第三節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極其標準。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 (二)文學批評的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 第四節文學批評家 (一)批評家的職責 (二)批評家的態度 (三)批評家的素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