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詩鈞和父親、浸會大學署理校長一起亮相。
沈詩鈞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圍繞其成才之路和培養模式爭議未停父親稱培養秘笈是把握“黃金5年”
8月15日一大早,沈詩鈞在爸爸的陪同下走出家門,年僅13歲的他將前往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做訪問學者,與兩位世界頂級的數學家一起做研究。
2007年,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從小學生一躍而成為大學生。他不僅是香港歷史上年齡最小的大學生,今年更僅用4年就讀完本科和碩士課程,比規定時間快了一年。
從小學到大學,沈詩鈞一直在不停“跳級”。2007年他進入浸會大學攻讀本科課程及2009年攻讀碩士課程之初,本報記者均對其給予密切關注(詳見2007年9月7日及2009年6月9日本版報道)。
如今,盡管這名“神童”已取得階段性成功,但圍繞著他成長之路與培養模式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孩子學得快是不是一個問題?如果不是一個問題,那為什么不讓他學得快呢?”沈詩鈞的父親沈振雄這樣反問記者。
8月12日下午,浸會大學新校區一間會議室,沈詩鈞穿一件白色短袖上衣,左邊是父親沈振雄,右邊是浸會大學署理校長陸大章,臺下是一大批記者。浸會大學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年僅13歲的沈詩鈞修完了本科和碩士課程。
校長稱提前畢業不易
這是本報記者第三次見到沈詩鈞,與剛入學時相比,他長高了很多,身高超過1.65米。在新聞發布會上,他顯得有些靦腆,但對于媒體的提問,他的成熟度完全不像一名13歲的孩子。
面對蜂擁的記者,沈詩鈞平靜地說:“大學生活相當充實和開心,老師和同學對我十分照顧。”
4年前,年僅9歲的沈詩鈞被香港浸會大學錄取,他能否畢業一直留有懸念。如今答案終于揭曉——他能入學,且能順利畢業。
按照浸會大學的規定,本科課程讀三年,碩士課程讀兩年。沈詩鈞在本科階段一共要修32門課程,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課程與數學有關。在碩士階段,他要修3門研究院水平的課程,并完成論文。
沈詩鈞僅用三年就幾乎修完全部課程,只剩下宗教、英語和運籌研究三門課程沒有通過。今年,他又通過這3門課程,提前一年完成了所有學習任務。陸大章說,香港很少有學生能提前一年畢業。
4年僅一門電腦課須補考
陸大章說,沈詩鈞并未得到特殊安排——必須修完語文、體育、信息科技、大學生活等通識課程。
家住香港灣仔的詩鈞每天上學要花費45分鐘——先搭巴士過海,再轉地鐵,然后步行15分鐘。父親沈振雄先陪孩子上了一年,第二年他外出找工作;在詩鈞大四時,他又辭去工作專門陪伴。
“不這么做沒有辦法”。沈振雄說家族里有親戚給予贊助。“優秀孩子為什么成功的很少?“小孩可能會經歷很多問題,父母卻沒覺察到。”所以他決定全身心投入。
多年來,沈振雄一直保持一個習慣——每天至少與沈詩鈞互動談話15分鐘。“最好能聽到他的心里話,最重要是幫他理清方向。”
沈振雄說,如果決定讓孩子學快點,家長的犧牲非常大。“我們需要支持孩子,并同他一起去做。”
“我沒有后悔過”,沈振雄也不認為兒子“學得太快”。“在孩子學習動機最強時,就應該把握住,而不是等時機過了再去學。”
沈詩鈞沒有讓父親太操心。大學期間唯一一次考試不及格的經歷在大一——電腦課考了不及格。兩個星期后他通過了補考,從此以后對電腦很重視,大三時電腦程序的考試拿到了“B+”。
講故事是最好的教育
大學四年,沈詩鈞堅持每天學習7個小時。課余時間他幾乎從不玩游戲,不玩微博。“上網會浪費很多時間。”沈振雄說。
沈詩鈞也喜歡運動,每周上山散步,且十分喜歡游泳。
沈振雄說,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是天才。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詩鈞的學習成績并不好,當被發現對數學感興趣之后,情況才開始好轉。沈詩鈞也不太喜歡“神童”這個稱呼,他認為這么叫,漠視了他個人付出的努力。
沈振雄說,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有時候有些事很難做,不要給孩子太難的題,“要讓他剛剛可以做到”。
沈振雄教育詩鈞時常會講故事,但他不講神話故事,“因為幫不了孩子解決問題”。他常會講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龜兔賽跑。第二個故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第三個故事,是牛頓看到蘋果掉到地上,發現了萬有引力。
學校沒有再收“神童”
但沈詩鈞一路快跑的學習方式,也持續引發爭議。有專家指出,沈詩鈞應該打好基本功,從小接受全面的教育,不應只偏重數學。
沈振雄回應說,這種說法是一種誤導。他發現,小學課本詩鈞一天就可以讀完一本。但在學校里,可能要花一年才能讀完。“這樣很不劃算。”
沈振雄說,沈詩鈞用一個暑假就讀完了全部中學課程。“應該接受全能教育,但沒有理由阻止孩子學得快。”
陸大章說,浸會大學決定招收沈詩鈞并不容易。在過去兩三年,曾有四五名超過10歲的孩子申請入讀,但“我們考慮之后還是決定不收。因為小孩讀大學有很多問題,接收沈詩鈞是因為他的父母肯做犧牲。”
與美頂尖教授齊做研究
不少家長千方百計找到沈振雄,希望能得到他的指點。4年來,沈振雄一共接觸了50個這樣的孩子,有香港的,也有內地的。
在他看來,孩子成績不好,是心態和行為問題,不是能力問題,其中有一半是父母原因造成的。如果父母不改變,孩子也很難改變。他說,對于有問題的孩子,治療很容易,關鍵是發現問題的原因。
陸大章說,沈詩鈞受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的邀請,將做一年訪問學者,與知名學者一起做研究。
根據世界大學評鑒的資料,得州農工大學被列入世界百大名校之一。在去年數學專業的排名中,德州農工大學排世界第16位,著名的耶魯大學排第17位。
沈振雄說,和沈詩鈞一起做研究的兩位教授一位50歲,一位70多歲,這十分有趣也很有挑戰。沈詩鈞的未來計劃是,第一年做訪問學者,第二年攻讀博士學位。
沈父秘笈
抓住孩子的黃金5年
沈振雄教育孩子“能學多快就學多快”,想法最初來自與大兒子沈怡謀的一次交談。目前,18歲的沈怡謀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有望明年拿到學位。
2003年,非典暴發時,正上小學的沈怡謀放假一個月,沈振雄也回到家里,有機會和兒子談談心。沈怡謀說,上學是一件很悶的事,因為老師講的一些內容,他完全明白。
沈振雄感覺到,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如果大家都按同樣的進度來學,一些孩子的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孩子學得快,你為什么阻止他?”
如果按能力分班,會不會給孩子貼上了能力標簽,讓能力強的孩子驕傲,讓能力差的孩子自卑呢?沈振雄說,其實不會。“每個兒童都有天分,數學好不代表什么都好,所以每個孩子的心態都能平衡。”
沈振雄說,孩子4歲到8歲是教育孩子的黃金5年。在這5年間,爸爸或媽媽應該有一人不工作,在家全職帶孩子。這個階段主要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同時盡早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4歲之前,孩子沒有認知能力,而9歲之后又有逆反心理。
沈振雄說,對于這些學得快的孩子,關鍵是父母是否愿意支持,因為這是相當辛苦的事情。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