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群體一直是社會較為關注的焦點之一,近來麥可斯研究院公布了一份“大學生消費理財觀”的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不含學費、家庭與學校間往返交通費)。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94%的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親戚提供,其次為打工兼職。
每月消費金額引熱議
這份報告的重點在于1212這個數字身上,有人認為“一個月一千二百塊錢真的很少不夠花,男生要買游戲、買裝備、請客吃飯等等;女生要買化妝品,買衣服;談戀愛的要互送禮物,逢年過節要出來聚餐,就算沒有社交娛樂的,每天吃吃零食錢差不多就花光了,更別提什么買書、買雜志、個人愛好了。”但還有另一部分人認為自己根本用不上這么多錢,“學校食堂本來就很便宜,伙食費也就七八百,其余就算是零花也用不了這么多。社交并非必須,有些學生在本該學習的時候花那么多心思社交,顯然也不符合他們的身份。”還有的搬出自己當年上學時的消費清單,實例說明大學根本用不了這么多錢。
大學生在消費方面頗顯尷尬
對于大學生消費這件事情,社會上一直爭論不一。在消費方面,這是一個頗顯尷尬的群體。有勞動能力卻沒有固定收入,因此一旦伸手向父母要錢就被質問為什么不打工兼職。有花錢的欲望和需要卻沒有掙錢的渠道,因此出現了裸貸這種沖擊道德底線的事情。一部分人認為形象管理社交管理很有必要,因此買名牌請吃飯出入各種娛樂場所;一部分認為讀書就是大學生的全部,一看見化妝穿著時尚花錢大手大腳的就冷嘲熱諷。因而催生出來的邊緣性錢財交易,一方面透露著無奈,一方面又著實令人震驚生厭。
價值觀不同引起消費觀各異
其實對于這些消費行為,只要個人能承擔的起,就完全不是什么應該遭受批評的事情。畢竟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一個人覺得值得投資的事情,另一個人會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更何況是在大學這個三觀還未定型的階段。但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費品就有待商議了,比如貧窮人家的孩子非要追求大牌衣物,一件衣服是幾個月的生活費,這樣的消費既讓自己顯得不論不類,又讓家庭背上了負擔。
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應該有意識幫助家庭分擔壓力,承擔責任,對于超出預期范圍的物品,不應該僅僅因為好面子、跟風而購買。父母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不要因為一己私欲而讓別人的辛苦付之東流。 當然,對于這些錢,一味地省吃儉用也不是辦法,最好的方法是學會理財和規劃。將生活費分成生活必須、零花、儲蓄三個方面,分開消費。有人一個月幾百塊錢也過得很好,有人一個月幾千卻還是要頻頻借錢。同等條件下,生活質量怎么樣還是看你的理財頭腦。
大學生這一敏感群體與消費錢財這樣的敏感詞聯系起來,更容易引起社會關注,但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消費還是會考慮家庭能否承擔的起。此外,對于貧困生,學校和國家都應該加大對其的扶持力度,確保其能夠正常完成學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