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寧波材料所”)是由中國科學院、浙江省、寧波市三方共同出資組建的浙江省首家中科院直屬科研機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寧波材料所已構建了完備的科研平臺,全方位服務于科研與研究生教育,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海外人才云集,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青2人,國家優青5人,國家“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創新領軍人才3人,中組部“****”29人,浙江省****68人,中科院“百人計劃”33人,F有全職博士生導師87人,碩士生導師90人,在學研究生780余人。
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機械工程為主要學科方向,同時積極發展生物材料、復合材料制備工藝等交叉科學技術。目前已布局了磁性材料與機電裝備、高分子與復合材料、海洋材料與防護技術、功能材料與納米器件、特種纖維、新能源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動力鋰電池工程、稀土功能磁性材料等學科領域,歡迎材料、化學、物理、機械、自動化等專業的同學報考、調劑。
為推進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2017年寧波材料所與上海大學、寧波大學擬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65名左右(最終名額以高校下達計劃為準)。
一、聯合招生專業及招生名額
二、聯合培養教育特色
1、兩段式培養模式。合培生第一學年主要在上海大學、寧波大學完成學位課程學習,二、三年級主要在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開展科研和學位論文工作,論文答辯階段由合培高校和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聯合組織,學位授予和就業派遣等事宜由合培高校負責(即碩士畢業證、學位證為高校頒發),寧波材料所發放聯合培養證書。 2、多元化培養平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擁有良好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為有志于從事學術、工程、創業、出國等同學提供良好的平臺。全所投資了4億多元搭建公共測試中心及各類專業平臺,擁有17個省部級以上的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平臺,承擔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一批高水平研究課題;我所重視產業化應用性研究,與區域企業構建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企業共建了90多個研究中心,并定期派遣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到企業掛職,實時了解市場一線對技術的需求;我所導師隊伍90%以上擁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部分導師來自于國外跨國集團,具有良好的國際化和產業化視野;此外,我所擁有良好的學工氛圍和完善的學生組織體制,為研究生鍛煉組織協調能力創造良好的環境。 3、雙導師合作指導。高校及研究所各指派一名導師負責指導合培生學習和論文工作,科研階段主要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負責指導。導師的選擇在復試時進行,考生不需提前聯系導師。 4、優厚的學習待遇。合培生在上海大學、寧波大學進行學位課程學習期間,享受合培高校相應的學習、生活待遇,同時享受研究所課題組導師資助的生活補貼,進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進行論文工作后,享受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相應的學習、生活待遇(與材料所研究生同等獎助學金待遇,1500-2000元/月,入住所內研究生公寓)。
三、合培生申請流程:
1、材料、化學、物理、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等相關專業有意向申請聯合培養的考生可填寫附件《寧波材料所聯合培養生調劑申請表》(附件)并發送至yangfang@nimte.ac.cn; 2、申請表審核通過后,我所研究生部將在3月中上旬以郵件、短信等方式通知考生能否進入復試名單,請考生屆時關注相關通知; 3、聯合培養生復試暫安排在3月中下旬,考生可參考往年統考生復試通知提前熟悉面試流程; 4、通過復試被錄取為合培生的考生須在規定時間內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調劑系統完成所有調劑操作(調劑單位為相應合培高校)。
四、聯系方式:
聯系部門:研究生部 聯系人:楊老師 咨詢電話:0574-87911122 電子郵件:yangfang@nimte.ac.cn
五、相關介紹:
上海科技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自2013年成立以來,依托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研究院所開展研究生培養,首屆(2013級)99名中科院聯培碩士研究生已于2016年7月順利畢業,整體就業升學率100%。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是國家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寧波大學是浙江省、國家海洋局、教育部和寧波市共建的一所高校,入選“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得利于寧波市雄厚的財政支撐,學校近年來在師資力量、科研平臺方面實力有較大發展。 目前我所已與兩所高校建立了數年的合作招生關系,學生畢業就業情況良好(長三角地區就業機會多,發展空間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