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12年新考研大綱已公布,海天考研政治名師常紅利老師第一時間為廣大考生解讀新大綱,考研政治名師常紅利老師經過與2011大綱對比,發現2012大綱的特點:體系基本穩定,知識適當變化。
一、知識點分布
二、知識點變化
(一)刪除20個知識點
1.《馬原》
(1)聯系與發展。
(2)否定之否定。
(3)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5)資本積累的含義。(后邊資本積累的本質與后果,涵蓋此知識點)
(6)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
2.《概論》
(1)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
(2)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3.《綱要》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后面增加)。
(2)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
(3)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4)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5)《論十大關系》的發表。
(6)《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
(7)整風運動和反右派斗爭。
(8)廬山會議與糾“左”進程的中斷。
(9)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0)“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概論》課中有此知識點)
4.《基礎》
(1)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意義。
(2)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3)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重大意義。
(4)確立新的國家安全觀。
(二)增加8個知識點
(1)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主體、客體與中介。
(2)資本積累的本質(與后果)。
(3)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實質。
(4)社會主義在改革中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無增加內容。
(1)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歷史特點(和偉大意義)。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3)延安整風運動與中共七大。
(4)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成果。
(三)形式變化知識點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修改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根源、實踐基礎和思想淵源;
(2)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修改為唯物辯證法與認識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修改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內涵及其作用;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修改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的內容及其意義;
(5)經濟基礎的內涵。上層建筑的含義。修改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6)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修改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
(7)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修改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8)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二重性。修改為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9)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合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及其特點;
(10)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合并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11)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修改為資本循環;
(12)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因素。修改為資本循環與周轉規律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
(13)社會再生的核心問題。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合并社會再生的核心問題及實現條件;(14)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實質。合并資本主義國家的職能和本質;
(15)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修改為壟斷與競爭;
(16)生產資料所有質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修改為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
(17)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修改為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復雜性和長期性。
無變化
(1)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及其原因。修改為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2)辛亥革命的成功、失敗與建立民國。修改為辛亥革命與建立民國;
(3)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修改為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與中國共產黨誕生;
(4)大革命的失敗及其經驗教訓。修改為大革命的意義、失敗原因和教訓;
(5)長征的勝利。修改為紅軍長征的勝利;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修改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7)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修改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8)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修改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
(9)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修改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
(10)進一步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修改為推動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
道德的起源與本質。道德的功能與作用。修改為道德的本質、功能與作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