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上午9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請全國人大代表審議。
歷時103分鐘,2萬字的報告里,除了眾多國家大事,還有許多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作為2018屆的一名考研學生,我們又該以怎樣的視角來解讀兩會呢?且聽考研政治老師給你細細道來。
【熱點追蹤】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態環境特別是空氣質量,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科學施策、標本兼治、鐵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
【老師解讀】
如果此點出現在34題的馬原部分,我們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做出闡釋:
【關鍵詞】改善質量;施策;標本兼治;群眾
1. 辯證法
在辯證法部分,我們通常用2+3=5,這樣的一組口訣來梳理這部分的內容。
首先,反映了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節本特征。
聯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條件,其質量的好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會影響個人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發展是指事物前進和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當前生態環境質量低下,以霧霾為首的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人們到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因此我們應該堅持發展的觀點,積極展開防治措施,改善空氣質量。
其次,反映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對立統一規律。
矛盾具有主次之分,我們應該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統籌兼顧次要矛盾,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2. 認識論
科學施策,反映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科學施策的認識,是我們在面臨空氣污染的現狀問題中得出的認識,認識必須回歸于具體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實現空氣質量的優化。
3. 唯物史觀
材料中多次出現關鍵詞:群眾,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知識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我們在工作中應該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備考建議】
縱觀近7年的考題,馬原部分出題點一般多集中在馬哲部分,馬哲部分的四大板塊中,尤以辯證法和認識論部分命題率較高,因此這兩部分對于考生來說,是復習重點之所在,除了必要的理解記憶背誦之外,我們還要做到知識框架的搭建,多角度思考,學會知識遷移,以便在考場上應用自如。對于唯物論和唯物史觀部分,由于幾乎沒命制過大題,建議大家在復習的時候,主要以選擇題進行備考。
春天來了,考試還遠么?
早點備考,方能笑傲考場,所以,擼起袖子,加油干!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