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摘 要:以高等教育階段學科教學為背景,從教學的理念、模式和策略三個方面對研究型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入探討。通過對冶金學科主干課程的課堂教學研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深入開展并實施研究型教學,探索出主線式講授、啟發式教學、師生互動研討以及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等一系列研究型教學模式,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研究型教學的本質;研究型教學課堂實踐
隨著21世紀新技術的大量涌現,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轉移和滲透的加強,傳統教育中,以知識獲取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難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以注重能力培養和創新思維訓練為主導的研究型教學被提上日程。[1] 2005年,教育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要積極推動研究型教學,以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施研究型教學,為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并指明了方向。但目前,許多高校對于研究型教學的本質認識不清,認為把科研與教學機械整合之后就是所謂的研究型教學,忽視了研究型教學的本質,同時對于研究型教學的實踐也存在許多理解誤區,把研究型教學局限于做實驗、做調研,而且對于在大學學習不同階段的課程進行研究型教學時用千篇一律的模式來要求。
研究型教學的理念、模式與改革
研究型教學首先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所謂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操作程序及理論化的教學結構。[2]它完整地展示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體,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起到中介與橋梁作用。由于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總是處于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所以教學模式也應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尤其是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而不斷豐富。
1.研究型教學的理念
研究型教學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此后日漸獲得其他各國普遍認同并得到廣泛實施。研究型教學就是以知識教育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主要內容,將學習、研究、實踐有機地結合以引導學生的高度參與以及主動性的充分發揮,并且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同時,養成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科學態度,以培養高層次、復合型、多樣化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一種教學模式。[3]研究型教學針對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型教育”教學模式而提出,強調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發、促進、支持和指導學生對學習對象進行研究的學習活動[4],教師以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通過教學過程的研究,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研究型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自主實踐能力。[5]在學習方式上具體表現為以研究為本并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力以及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對學生個性化的尊重,注重學生的自由發展。
實施研究型教學首先應理解并掌握研究型教學的本質。研究型教學不僅僅局限于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教學策略的轉變也包含在其中,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首先,研究型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對于基礎理論的探索和研究式學習。課堂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提出背景及其方法、視角等進行探究,重視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構建牢固的基礎理論體系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注重訓練學生的研究型思維并突出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其次,采用互動研討式教學模式,教學中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通過科研案例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自主提出、分析并解決問題,在互動研究討論中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鍛煉研究型思維。最后,將科學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創新,讓學生走進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提出并落實新想法,勇于探索未知問題。
2.教學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需要相互適應
研究型教學強調研究型思維的培養、研究能力的鍛煉以及創新意識的提高,我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應與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高要求相適宜。傳統高等教育中,學校對學生進行統招統分,讓學生掌握其畢業后所從事專業的相關知識,即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基于此便形成了一系列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特點,如學生知識面窄;專業課程學時拉長;在“嚼細后,慢慢喂”的灌輸式教學方式下,學生專注于死記硬背,摒棄自主思考。這一培養模式下,學生雖能駕輕就熟適應工作崗位但實際工作中普遍缺乏創造力,對于專業之外的工作缺乏適應性,并不符合長期發展所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新的培養目標,這就需要高校畢業生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的變化為培養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課堂教學的改革更是題中應有之義,探索并實施研究型教學勢在必行。
3.研究型教學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開展研究型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學理念的更新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漸進。務實的學風、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符合研討探究式課堂所需的專業教材等,都是實施研究型教學所必需的前提條件。
第一,轉變實用主義至上的觀念。當前,高校盛行實用主義之風,基礎理論知識因欠缺實用價值而備受冷落,學生對于創新急于求成,然而脫離基礎理論知識的創新往往事倍功半、徒勞無功。因此,實施研究型教學必須克服浮躁學風,這樣研究型教學才能有其生存空間。教師教學應將基礎知識與工程實踐背景相聯系,并著重分析基礎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突出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通過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地學習積累進而實現創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
第二,實施研究型教學應針對課程性質因地制宜。高等教育階段,其課程類型分為不同模塊,公共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等不同課程對學生應完成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等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要求,因此針對各科不同的課程性質,實施研究型教學必須因地制宜。基礎課程旨在讓學生建立牢固的基礎知識體系,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深厚的基礎也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必備要素。
研究型教學的實踐方法
“冶金傳輸原理”是冶金工程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和高等工程師學院的支持下,研究型教學模式得以在冶E13班和E14班的“冶金傳輸原理”課程教學中實踐。實踐中,本門課程突破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采用小班化教學,以互動研討式授課模式取代機械沉悶的“大課”形式;加強師生互動,建立動態式課堂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施過程中,以層次分明的主線式課程知識為內容、啟發式教學為方式、師生共同研究討論為特色、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為創新點,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建立牢固基礎理論知識框架,進而培養其研究型思維并鍛煉其研究能力。
1.動態式課堂
在教學中,“教”與“學”被有機整合為一個動態模式,師生在課堂中實現良好的互動。一方面,教師的“教”從根本上做到了為學生的“學”服務,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再主導學生,不再為趕教學進度而忽略學生的理解程度,而是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針對重點及難點內容,教師定期安排專門的答疑幫助學生理解疑難點,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師創設的互動探究式課堂氛圍中,學生敢于提問并發表見解,教學中學生的潛力得到挖掘,課堂也異常富有活力。在動態課堂建設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促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2.“主線式”講授
“冶金傳輸原理”課程中公式概念繁多,學習難度較大,也給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針對這一特性,筆者充分調研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主線式”講授這一教學方法。主線式講授順應教學主線內容而有序展開,通過整體解讀課程視點與各個教學點并實現斷續互動、有效交融而建構的課堂教學形態,以此將碎片化知識點整體化,使得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將知識理論串聯起來,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融入研究型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主動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資源,在課程中引入學科前沿知識和自身的科研案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概念講授中,追本溯源,鋪墊有趣的歷史背景,重現概念提出者的思路,激發學生研究的熱情;重要公式講解中,弱化公式的純粹數學推導,突出強調其物理意義與使用范圍。
4.創新教材編寫
作為探索研究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為了配合研究型教學的開展,筆者在此前所撰寫的教材中創造性地加入了“傳輸現象的耦合”這一篇,這也是《冶金傳輸原理》教科書內容的一項創造性舉措。在復雜的冶金過程中,經常是動量傳輸、熱量傳輸、質量傳輸、化學反應和導電等物理過程同時并存,它們不可避免地發生相互耦合,即產生干涉效應,簡單地孤立分析各種傳輸現象以及化學反應而忽略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往往和實際結果差別很大,因此增加這一教學內容極為必要。
同時,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大學鋼鐵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一優勢學科平臺,在課堂教學之余,帶領學生參觀實驗室,了解課程相關課題內容和研究手段,培養學生的研究型思維,切實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型教學理念將教學方式從傳統的單向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傳授與探索以及研究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一方面,研究型教學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明顯的作用。動態課堂的建立保障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采用研究型教學后,學生成績較未采用研究型教學的班級存在明顯優勢;主線式講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且使基礎理論知識在學生的心中扎根并能夠舉一反三。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運用提高了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促進了學生研究型思維的培養,對于課程中有疑問的地方,學生能夠深入探索,對于存在異議的地方敢于批判指正。互動研討式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明顯提高,思想更加活躍,對于相關科研內容抱有濃厚的興趣,并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學生的研究型思維和創新能力嶄露頭角;學生借助參觀實驗室了解課題的契機,在課題中找到知識與興趣的結合點,將所學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為深入學習奠定基礎。研究型教學的實施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行為,也必將逐步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作者單位:吳鏗,徐大安,北京科技大學;鄔曉娟,遼寧科技大學;劉起航,西安建筑大學)
本文系北京科技大學研究型教學示范課程“冶金傳輸原理”(項目編號:KC2014YJX4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海霞,張非男.知行合一教學相長—清華大學名師談創新教學六要素[J].北京教育(高教),2014(1):65-67.
[2] 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 牛珩,廖福成,郭東旭.“2+X”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北京科技大學理科實驗班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4(7-8):120-121.
[4] 管治安,熊楚強. 開展研究型教學 課堂教學顯成效[J]. 北京教育(高教),2014(10):44-48.
[5] 吳鏗編.冶金傳輸原理[M]. 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2011.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