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對資本莊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購買的政策。
中國的資本主義可分為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兩部分。對官僚資本采取強制剝奪政策,對民族資本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在政治上保證同民族資產階級聯盟.把原有屬于對抗性的矛盾。當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在經濟上,實行贖買政策,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1))對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系取了先合作化后機械化的道路.創立了臨時互助組、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形式。互助組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初級社是半社會主義的,高級社是完全社會主義的.
(2)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透過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過了從低級形式(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兩個發展階段。低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有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這是國家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企業外的一種合作。(加工、訂貨、統購包銷是工業形式,經銷代銷是商業形式)
(3)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公私合營,分別為各別企業公私合營和全行企業公私合營(標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國家與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企業內部的一種合作。
(4)把消滅剝削階級同改造剝削分子結合起來,成功地實現了把原有的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毛擇東指出:“資產階級共和國,外國有過,中國不能有。”
資產階級共和國具有反封建君主****的歷史先進性.但是這種政權主張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1))帝國主義不允許.帝國主義侵華的目的就是把中國變成一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
是變成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
(2)國際社會主義力量不允許。蘇聯等國家援助中國,不希望在中國革命勝利后出觀一個資產階級掌權的國家。
(3)中國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不允許。它們堅持專制獨裁統治,不允許中國出現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4)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先天的軟弱性,這注定了他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權。
(5)中國共產黨主張在中國革命勝利后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民族階級參加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由于這個政權反映了個階層的愿望和要求,再加上中國共產黨革命斗爭的勝利,使這個政權主張最后變成現實。
3.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
(1)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敵強我弱和中國政治經濟不平衡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走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黨的工作中心必須放在農村,農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主戰場。
(2)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最大動力,中國有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農民是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主要壓榨對象,因而,它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和動力,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
(3)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軍隊的官兵基本上都是穿著中國軍裝的農民。
4.毛澤東關于發展商品生產、利用價值規律的認識
毛澤東發展商品生產的觀點:(1)提出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概念;(2)商品生產的范圍不僅局限于個人消費品,有些生產資料也可以是商品;(3)中國落后的國情需要有一個發展商品生產的階段,使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4)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前提,其最終的結果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毛澤東關于價值規律的認識:(1)價值規律是客觀的,不能違背,只能利用;(2)多有的經濟單位都要利用價值規律進行經濟核算;(3)價值規律在生產領域生產資料各部門之間也發揮作用。
5.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
毛澤東從之國的社會狀況主伐,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其基本點,一是認為中國資產階級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即買辦資產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并且在特殊條件下把一部分大資產階級也包括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在同資產階級結成統一戰線時,要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同大資產階級分裂時,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武裝斗爭,同時要繼續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認為由于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借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無產階級有可能和必要通過自己的先鋒隊用先進思想、組織性和紀律性來提高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建立農村根據地,長期進行革命戰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革命的“三個法寶”。以上這些,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以能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并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
6.毛澤東經典著作導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1. 建立紅色政權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
2. 闡述了中共領導的紅軍和小塊紅色區域存在發展的可能性;
3. 明確地提出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路線與政策;
4. 提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以鄉村為中心”,意義:毛澤東思想形成的主要標志。
《<共產黨人>發刊詞》――三大法寶的理論體系
1. 統一戰線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的一部分;
2. 武裝斗爭也是我們當的政治路線的重要部分;
3. 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三個法寶的中心一環。是“偉大工程”。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歷史文獻
1. 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認清國情是認清中國革命一切問題的根本依據。
2. 系統闡明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人物、動力和領導等問題。
3. 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一全新的科學概念。《改造我們的學習》――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一。
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科學的解釋了實事就是的含義
《論聯合政府》(1945年七大)――中國人民勝利的指南
1. 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發展的兩種可能性,科學闡明了實現光明前途的客觀依據和條件
2. 從實際出發,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般綱領具體化為現階段光明前途的客觀依據和條件
3. 首次提出“使中國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目標
《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實現偉大的歷史性轉變的綱領
1. 運用矛盾轉化的觀點,闡明黨的工作中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進入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提出“兩個務必”思想。
2. 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家學說和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全國勝利后的國家政權的性質和階級斗爭的特點,并以不斷革命論和發展階段論相家和的思想武裝全黨。
《論十大關系》(1956年)――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1. 提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中心西向
2. 對立統一規律應用于對社會主義現實的分析,提出了十大關系
3. 闡述了社會主義實踐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辯證關系,發展了唯物史觀
4. 辯證地分析了獨立自主和學習外國的關系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光輝典范
1. 對立統一規律是世界的最根本的規律,必須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
2. 明確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
3. 提出了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
4. 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將是長期的,曲折的
5.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促進科學進步的科學方針
6. 壞事具有兩重性,努力創造條件使壞事變好事
7.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道路
1956年“一化三改”后的工業化道路特征:在計劃經濟和單一公有制體質下的工業化;優先發展重工業,又要避免蘇聯片面發展中工業的弊端,力圖通過更多的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辦法促進重工業的發展;以外延性的經濟發展為主,通過高投入高產出達到高速度;從改善生產力布局和備戰的需要出發,加快內地發展,以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道路特征:逐步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向導的經濟體質;建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下的工業化。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全面發展,農村和城市全面發展的工業化。以外延性的發展為主。
21實際的新型工業化戰略的特征:(1)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2)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3)同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的工業化;(4)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8.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的統一戰線與抗日民族統一的區別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指國民革命時期共產黨與******的合作,是以孫中山的新民主主義為共同政治基礎,是以共產黨個人身份加入******、但共產黨仍然保持自己在思想上、組織上的獨立性,國共兩黨合作是黨內合作為特點的。此時的******已改組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為各個階級革命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抗日戰爭時期,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共兩黨的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相比,有以下特點:
一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階級成分廣泛,內部矛盾復雜。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不僅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要求抗日,而且中小地主、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及地方實力派從自身利益出發,也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復雜的、嚴重的階級斗爭。
二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共同的政治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國共兩黨只能各自堅持自己的抗戰路線、分別領導兩個戰場,形成了一種不完善的合作局面。
三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兩黨各自硬皮政權和軍隊,都有合作、分裂、再合作的經驗。共產黨對于領導權和武裝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有政權的軍隊的合作。而且兩種力量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導致了比較復雜的斗爭態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