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的動力。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必要前提和應有之義。“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體現了我國尊師重教的歷史傳統,也道出了教師之于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學是一個人創新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必須重視中小學教師的創新素質培養。作為中小學教師培養搖籃的師范院校,理應高度重視師范生的創新教育,在創新思維引路人的培養上展開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構建“輻射式”創新教育體系。創新機構與組織為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平臺和保障。在創新組織機構上,高師院?梢詷嫿“高師院校創新教育領導小組—創新學院—二級學院—中小學創新基地”的輻射方式。
綿陽師范學院創新教育領導小組主要由學校領導組成,從宏觀上規劃和設計學校創新教育的發展。創新學院下設創新教育公共教研室、大學生自主創新設計中心、大學生專利事務指導站、機器人工作室等。中國科協綿陽市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基地辦公室等掛靠創新學院。中小學創新基地為綿陽師范學院師生與基地學校師生共同開展創新活動的機構,也是師范生指導中小學生開展創新的平臺。在創新人員的輻射上,構建“校內外專家—師范大學生—中小學生”三級輻射創新教育系統。
設置“階梯式”創新教育課程。開設三類創新課程,即全校性的創新類公共課、創新學院自設的創新活動課程、二級學院開設的創新類課程。
第一類課程面向全校所有師范生開設,主要有“創造教育學”和“創新教育學”等,分別適合文科、藝體類師范專業和理工科師范專業。第二類課程是創新學院面向創新學院的學生。這類課程分三個方向向全校招生。第一方向重視論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第二方向重視藝術創作;第三方向重視專利發明。第三類課程是二級學院自主開設的創新類課程,如“語文教育創新”“歷史研究型學習”“體育創新實踐課”等。
三類課程呈現階梯狀,層層推進,在時間上依次開設,從而形成從“全員普及創新知識”到“培養部分學生創新能力”再到“培養所有師范生創新能力”的完整過程。
建立“滲透式”專業創新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陣地,應該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園地。高師院校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專業課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如下幾點:第一,專業課程中每一學期內設置4-5節課為研究性學習課。第二,專業課堂教學中設置“探究”“研討”等創新環節,讓學生針對專業課程中的問題展開發散性地思考。第三,營造民主、寬松、和諧課堂氛圍,鼓勵師范生勇于質疑和想象、大膽實踐和批判,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第四,教師對師范生的課堂評價采用抓亮點、促發展的方式。
開展“引導式”創新引路活動。高師院校不僅要注重師范生自身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要鍛煉師范生創新思維的引路能力。
高師院?砷_展“引導式”創新引路活動,主要有:第一,校內外創新專家引導師范生指導創新。校內外專家通過專題報告形式,與師范生分享創新指導的經驗和理論;校內外專家在創新實踐中以身示范地教給師范生如何指導學生創新。第二,師范生引導中小學生創新。通過開辦科技創新培訓班、夏令營等形式讓中小學生來校接受師范大學生的指導和訓練;派遣師范生深入中小學指導中小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科技制作、專利發明、課堂教學創新等。
開展創新引路活動,以具有創新性質的研究項目為紐帶,師范生擔任創新輔導教師,引領中小學生發現問題、收集整理資料、探索和解決問題等。此外,高師院校要培養和培訓兩手抓,通過“國培”“省培”“送教下鄉”等多種方式對在崗的中小學教師實行創新教育的培訓。
創新思維引路人的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綜合工程。高師院校還應在教學管理、招生制度、創新基地、師資隊伍、培養經費等方面展開積極探索;高師院校要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協同培養創新思維引路人;重視在學校綜合改革、應用轉型、“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融入師范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強對傳統的繼承和民族精神的堅守。高師院校要不斷探索,走出當代中國特色的創新教育之路,將創新融入到每一個師范生、每一個中小學教師乃至每一個公民的靈魂之中。(作者系綿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