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是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以來,中方就此召開的規格最高的國際會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論壇的主題是“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下面就帶著大家再重溫一下關于“一帶一路”所涵蓋的知識點。
一.四個內容八項要求
(一)四個內容
1.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后,黨中央著眼于我國“十三五”時期和更長時期的發展,逐步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3個大的發展戰略。
2.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們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
3.開放
一個國家強盛才能充滿信心開放,而開放促進一個國家強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充分證明,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樹立全球視野,更加自覺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面謀劃全方位對外開放大戰略,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
4.契機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使順周期下形成的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線國家推進工業化、現代化和提高基礎設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穩定當前世界經濟形勢。
(二)八項要求
1.要切實推進思想統一,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牢牢把握重點方向,聚焦重點地區、重點國家、重點項目,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2.要切實推進規劃落實,周密組織,精準發力,進一步研究出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創新運用方式,完善配套服務,重點支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經貿產業合作區建設、產業核心技術研發支撐等戰略性優先項目。
3.要切實推進統籌協調,堅持陸海統籌,堅持內外統籌,加強政企統籌,鼓勵國內企業到沿線國家投資經營,也歡迎沿線國家企業到我國投資興業,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的對接,同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沿邊開發開放的結合,帶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東中西部聯動發展的局面。
4.要切實推進關鍵項目落地,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經貿產業合作區為抓手,實施好一批示范性項目,多搞一點早期收獲,讓有關國家不斷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5.要切實推進金融創新,創新國際化的融資模式,深化金融領域合作,打造多層次金融平臺,建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6.要切實推進民心相通,弘揚絲路精神,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重視人文合作。
7.要切實推進輿論宣傳,積極宣傳“一帶一路”建設的實實在在成果,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學術研究、理論支撐、話語體系建設。
8.要切實推進安全保障,完善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工作方案,確保有關部署和舉措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項目執行單位和企業。
二.為什么要共建“一帶一路”
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旨在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是其最鮮明的特色,也是其強大生命力所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獲成果,已經成為各方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和積極參與推進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有效增進了各國民眾福祉,形成廣泛國際合作共識。
三.“一帶一路”與經濟全球化
在當今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抬頭的大背景下,中國強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中國提出了對待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態度和應對之道:“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于問題解決。我們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