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萍(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高等教育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倡議的精髓——開放、包容,并以此為契機,持續實踐、修身自強,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所謂開放,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高等教育應在建立“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中擔負起基礎性和先導性責任,通過“合作辦學、師資培訓、人才聯合培養與教育援助計劃,推進政策、渠道、語言、民心與學歷的相通與互認”。在開放的過程中,快速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把中國高等教育的世界影響力從人文交流,向區域秩序、經濟貿易領域延伸。所謂包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資源稟賦各異,中國與沿線各國的合作空間很大,合作中產生的風險也很大。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合作共贏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把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偉大目標與教育對外開放的現實要求妥善地結合起來,把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統攝于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目標之下,對內加強沿線國家語種人才培養,盡快推出一些能夠適應沿線國家需求的科技、文化人才;對外擴大沿線國家留學生教育規模,廣泛拓展“知華、友華、親華”的留學生。
@王潤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史論部主任):
“一帶一路”的“五通”策略的提出,對中國高等教育海外合作辦學有很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五通”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借助“五通”政策,中國高等教育可以在工程建設、金融經濟、酒店管理、文化交流等各個領域,開展國際間的教育合作,能夠讓學生在不同跨文化領域實現“語言-文化-能力”的真正提升,培養能在國際上進行交流的高級人才。而中國高等教育該著力的地方,則正在于用世界聽得懂的話語,講好中國理念,從學術的角度先進行精英階層的溝通,進而影響“一帶一路”國家沿線的普通民眾,最終達到民心想通的境界。保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中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有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19日,我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或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有2,403家,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約占90%。中國已經成為跨境教育主要的輸入國和重要的輸出國。中外合作辦學應該堅持優化辦學,依法辦學和規范辦學。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要科學認識 “一帶一路”。一是要將高等教育事業置于“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思考,從而確定為其提供全面服務的方向、內容、路徑和措施。要積極參與、提供全面支撐,而不能袖手旁觀;二是繼續推進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根據新的形勢,調整培養方向,創新培養方法,加快“雙一流”建設,以適應“一帶一路”的需要;三是進一步加速與其他國家大學的交流與合作。既要向國外學習先進的經驗和做法,也要向國外講述中國的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使高等教育事業的合作共贏真正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蔣朗朗(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近年來,“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高校和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活動頻繁舉辦,中國詩歌作品再次走進了國際讀者的視線,掀起了一輪中國詩歌熱。在做好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傳播者的同時,高校還應積極為“一帶一路”建設建言獻策,承擔起智庫的作用,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將開展與“一帶一路”相關的教育科研活動納入全面治理教育結構、學校布局和人才培養計劃中。以北京大學為例,2015年以來,學校與沿線20多個國家合作打造“一帶一路”相關課程,舉辦了數次“一帶一路”主題論壇或研討會,擬成立北京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點推進“一帶一路”全面研究,通過整合各方力量,以國別研究為基礎,加強和凸顯學術研究服務國家戰略的需求。
@劉長旭(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助力高校學科建設。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外交互動、法律保障、教育相通、民俗交流、語言助力、人才支撐等多個需求,這為高校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提供了新動力。二是主動與社會對接,推動高校智庫建設。“一帶一路”是系統工程,中國文化、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地方政府也要走出去,無論是政策研究與咨詢,還是政府與企業規劃的研制與落實,高校的智力參與必不可少,高校統籌資源、加強智庫建設獲得新契機。三是開展文化交流合作,豐富高校辦學國際化內涵。壯大“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搭建中外合作研究院,共同承擔科研項目,開展師生互換交流,在促進民心互通中豐富提升高校辦學的國際化水平,展望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新前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