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毛中特是考研政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為了方便考生復習,以下是為大整理的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七部分重點知識總結,以供考生參考。
第七部分 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
復習提示: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改革開放的理論,重點掌握三個問題:一是改革開放理論的依據、內容,二是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三是對外開放的依據、內容、措施等。
第一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不是對原有體制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根本性的變革。它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但它不是一個階級****另一個階級意義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因此,改革開放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開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探索,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改革開放的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理論基礎和依據。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首先是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第二,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和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澤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可以依靠社會主義自身的力量來解決。第四,分析中國存在的兩種社會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解決方法不同。
鄧小平在充分肯定毛澤東關于基本矛盾的論述之后,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矛盾理論。其主要內容有:第一,判定一種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當地生產力的要求,能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第二,提出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決生產力的問題。第三,把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第四,指出了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紀念大會上對改革開放理論的概括
1.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30年的歷史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先后發生3次偉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第二次革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第三次革命是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引領中國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
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年的偉大歷程和偉大成就深刻昭示我們: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第二節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一、改革是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是的改革,這是由改革的任務決定的。鄧小平認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場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落后面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革命。這場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變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改變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變化的部分,改變一切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 .
在改革中,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點。因為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對當代中國來說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務。同時,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體制改革的配合。
改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如何評價和判斷它的失敗與是非得失?鄧小平明確地提出了“三
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是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
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發展、改革的前提,而發展和改革又是進一步穩定的基礎。
1.發展是硬道理,是目標。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穩定局面,頂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壓力,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從根本上擺脫經濟落后狀況,躋身于世界現代化國家之林,都離不開發展。
2.改革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的動力,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的決定性作用不僅在于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還要為新世紀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
3.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這是我們付出了代價才取得的共識。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一切無從談起。
在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時,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改革和發展中產生的新問題與新矛盾,最終還要靠深化改革和繼續發展來解決。要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在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從而使我們的整個工作處于主動地位。
第三節 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改革和開放緊密相連,鄧小平把兩者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對外開放和改革一起成為新時期中國最鮮明的特征。
鄧小平把對外開放確立為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其最重要的依據,是鄧小平關于“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兩個重要觀點。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是對中國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
實行對外開放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學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我們始終要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立足點;這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經驗和重要原則。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對外開放的基礎;對外開放是為了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積極實行對外開放,都是為了更好更快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
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
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
所謂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三、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第一,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對外貿易效益。第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第三,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