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研究生教育改革問題,對于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農業大學近年來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目前正在進行深入調研,準備啟動新一輪改革。這里,就此談些個人認識,以期拋磚引玉。
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研究生教育,到底應當如何進行目標定位?從社會需求和畢業后的就業方向看,可以分為培養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學術型人才是畢業后主要從事教學和科研等學術活動的人;而應用型人才則主要是從事其他各種非學術型活動的人,包括企業崗位和管理崗位的工作。具體分析如下。
博士生培養: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培養研究型人才,或者說學術型人才,重點是為教學和科研單位培養新人。對于絕大多數領域來說,如果不想選擇研究方面的職業,那么,就沒有必要讀博士(當然,人文社會科學可能有些例外,有博士學位有利于進入政府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等;此外還有醫學和獸醫等專業,有應用型的臨床博士)。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前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需要進行根本變革。改革開放之初,碩士生培養的目標是學術型人才為主,因為那時博士教育還很不發達,F在博士生招生數量已經大幅度增加,超過了十幾年前的碩士生招生數量,從而成為研究型人才培養的主流。從前些年的就業情況分析,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率比博士生和本科生都低,主要原因是“高不成、低不就”:從事學術研究遠不如博士生,而在實踐技能方面比本科生高不了多少,從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冷遇。
專業學位碩士生培養:為了解決上述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定位的偏差,國家近年來大力推行專業學位碩士教育,目標就是在碩士層次上,培養應用型人才。重點是要加強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職業能力的訓練,使其畢業后直接進入社會就業。
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學科,都處于博士、學術型碩士和專業碩士教育并存的狀態。這是一種過渡狀態,其中存在著很多矛盾和不順暢之處。從社會需求來看,學術型碩士學位作為一種獨立的學位狀態,已經結束了其歷史使命,應該予以取消。研究生培養的種類,就是兩類:為研究型崗位培養博士生,為應用型崗位培養碩士生。就這個意義看,所有的碩士畢業生,都應該是應用型人才。
根據這樣的理念,可以構建出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博士生培養的1+1+4模式和碩士生培養的1+1模式。具體一點說,對于剛入學的碩士生,不再區分學術型和專業學位類型,第一年的課程統一,強化公共課和基礎課,同時,盡可能地讓他們接觸一些實驗室工作;根據第一年學習情況和實驗室工作表現,對碩士生進行分流,其中適合進行學術培養的學生,作為碩博連讀候選人,第二年繼續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為博士學習做準備,并從第三年開始,無需考試直接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其余的學生,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第二年進行實踐鍛煉和撰寫畢業報告/論文,然后取得碩士學位畢業。
學生自己當然具有選擇權:那些希望讀完碩士學位就去就業的人,在第一年的學習之后,可以放棄碩博連讀的選拔;而那些希望走學術之路的人,就要表現出自己的學術潛力,爭取被選拔。
招生制度改革的選擇
目前,對本科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對于自主招生,關注很多,但是,對于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關注卻不多。實際上,研究生的自主招生,比本科生更為迫切,更為可行。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關鍵,是如何處理好導師權力與招生公平的關系。一方面,研究生的培養中,導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主要職責,這是與本科生教育的顯著不同。因此,就應該給予導師較大的選擇權力。但是另一方面,為了相對公平和避免濫用人情關系,也需要有統一的基本要求。例如在美國,研究生的錄取除了看以往的學習成績、推薦信、簡歷以及自我陳述之外,也有相關考試的成績要求。
在國外發達國家,人情關系對于研究生招生的影響不大,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研究生培養要求嚴格,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素質,是沒有辦法畢業的;二是就業市場已經高度公開化和競爭化了,沒有真才實學,光有學位文憑,也找不到工作。而這些條件在我國,尚不完全具備。盡管絕大部分導師會珍惜自己的聲譽,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也難免會有些導師迫于各種壓力而“放水”。因此,一定的硬杠杠要求和程序的規范是必要的。
在碩士生招生方面:首先,應該加大優秀本科畢業生推免上碩士生的比例,對于重點研究型大學,可以提高到30%以上;其次,對碩士生招生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梢越梃b國外做法,國家每年組織若干次公共課和基礎課考試,考生自愿報名參加;而各個招生學;蛘邔I,自行決定自己所需要的考試科目和最低分數要求;達到基本要求的考生,可以連同其他申請材料一起,直接投報有關學校和導師;各個導師組(以專業為單位)進行面試,并最終決定錄取與否。如果國家目前大的政策一時難以改變,也可以先做一些小的調整:可以盡可能調整國家考試科目筆試的最低要求分數線,或者讓更多的學校自定分數線,讓更多的考生進入復試環節(如按實際招生2:1的比例)。同時,可以考慮取消統一的招生單位自命題專業課考試,把專業課考試的權力交給專業導師組。
在博士生招生方面:主體應該是通過對在讀一年級碩士生的考查,擇其優秀者直接轉為博士生;此外,也可以另行招收少量碩士畢業生,作為補充。從碩士畢業生中招收博士生時,可以利用現有的外語測試成績做標準,結合大學和研究生成績單、碩士論文、研究工作經歷和推薦信等,進行考查。經專業導師組面試通過者即被錄取。
就研究生招生而言,有時還需要考慮破格錄取的情況。對于有特殊才能的考生,可以破格,但是,必須事先制定出破格錄取程序規定。例如,可以把破格錄取的權力,賦予學校學位委員會或學院學位委員會,或者組建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進行審定。
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制
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學術型碩士生和博士生培養年限均為三年。這與國外剛好相反:國外碩士培養年限比較短,一般一到兩年,而博士的則比較長,通常四五年或更長。近年來,不少學校已經在進行改革,進行了不同方式的調整。我認為,從前述研究生培養定位和模式出發,把碩士研究生培養年限縮短為兩年,博士生培養年限延長到四年,是比較合適的。
延長博士培養年限,是一項多利之舉。對于學生來說,多一年研究工作,對于提升研究能力,增強就業競爭能力,很有好處;對于導師來說,是多了一年科研的好助手,第四年的博士生對科研工作很熟悉了,工作起來會很順手,會出更多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對于學校來說,博士生招生指標緊缺的問題,會得到很大的緩解――延長一年,等于增加了1/3的在校博士生數量,可以讓更多的副教授有招收博士生的機會;對于國家來說,這樣會顯著提高我國博士培養教育的整體水平。
縮短碩士培養的年限,會有一些不同意見。有人會擔心碩士生培養質量的下降。這實際上是沒有看到碩士生培養定位的變化:從學術型轉為應用型。對于一個具體的學校來說,反對的意見可能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只有碩士點而沒有博士點的專業,二是只有碩士指導權而沒有博士指導權的導師。前一個問題可以通過打通相近專業的辦法解決,無法打通的少數專業則可集中力量培養專業碩士;后一個問題可以通過賦予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格的辦法解決。
導師的責任和遴選
導師的責任,概括地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專業培養的責任。這無疑是導師責任的核心。名師出高徒,導師的視野、水平和能力,導師及其團隊和實驗室,決定了研究生的研究選題水平、研究手段,從而決定了研究成果的水平和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第二,學術道德建設的責任。主要是導師自己要嚴謹治學,言傳身教,同時對研究生嚴格要求,強化學術規范,抵制浮躁虛夸,杜絕學術不端行為。第三,項目資助的責任。尤其是對自然和技術科學來說,非常重要。研究生不僅是培養對象,也是重要的科研工作參與者,從科研經費中得到一定的酬勞,是應該的。對于研究生的項目資助能力,也是導師研究能力的直接反映,是培養條件的重要保證。對于人文社會科學來說,學?梢圆扇∫欢ǖ拇胧┙o予支持。
碩士生導師的遴選,問題不大,而博士生導師的遴選,比較復雜。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一是博士生招生指標國家控制,對于中國農大這樣的研究型大學來說,指標明顯不足;二是由于教授晉升標準的不斷提高,現在副教授的水平可能與一些教授的水平接近甚至更高,如果只讓教授當博士生導師,而優秀副教授不當博士生導師,是不合適的。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給予所有教授和副教授同等的博士導師資格;同時,在每年具體分配招生指標時,各個學院或專業制定出明確的研究項目和研究經費要求,只對達到標準的導師分配招生指標。這樣,確保讓研究能力和研究條件最好的教授或副教授,分配到博士招生指標。這樣,才能夠保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學校的資源,確保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研究生的學費與獎助制度
在我國的具體國情下,應該對所有的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獎助制度。
按照以上研究生培養定位思路,實行“1+1+4”和“1+1”的培養方式,在碩士生入學后的第一年中,沒有身份上的差別;進入第二年的學習,準備碩博連讀的研究生和準備畢業的研究生的學習內容有了差別,也可以說是有了身份的差別。為了避免人們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偏見,無論研究生在讀完兩年繼續攻搏,還是取得碩士學位畢業,都不實行差別化的學費和獎助政策,而應該實行同等待遇。從我國的國情和傳統出發,可以對所有全日制碩士生免除學費,并提供能夠滿足基本生活費用的津貼。
對于博士生,由于他們不僅僅是培養對象,并且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不僅要免除學費,并且要提供比較高水平的助研津貼。具體標準至少應該在碩士畢業收入的一半以上。
研究生所需要費用的提供,主要是由學校和導師分別負責。其中,導師應當以研究項目經費負責博士生的助研津貼,而學校負責碩士生的生活津貼以及所有研究生的其他公共服務。對于導師提供的助研津貼,學校應制定最低標準。
除了上述博士生的助研津貼和碩士生的生活津貼之外,還可以設立優秀研究生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額外獎勵。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