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 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后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并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五四精神的基本內涵
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和工人階級為達到愛國的目的,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積極倡導民主和科學的精神,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思想大解放。同時,愛國青年奔走呼號,不怕流血犧牲,為實現理想而苦苦追求,體現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工人階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斗爭精神,這種斗爭姿態是辛亥革命所不曾具有的。五四運動為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運動目標,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反帝方面,運動的興起是為了反抗巴黎和會對中國山東權益的宰割。在反封建方面,運動表現了“內懲國賊”的堅強決心。斗爭后來指向北洋軍閥政府,迫使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了三個賣國賊的職務。因此,整個運動體現出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不兩立的斗爭精神。
(2)五四運動既是一次愛國的政治運動,又是一次文化運動,同時還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哺育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們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走上了為民主、科學而斗爭的道路。運動中,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工人階級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另外,五四運動還擦亮了人們的眼睛,洗滌了人們的心靈,使人們最終認識到:要想醫治多災多難的近代中國,唯一的藥方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力量的偉大,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4)五四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與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爭一樣,都具有愛國的一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斗爭精神。五四運動發生在十月革命后,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組成部分。五四運動使得中國民主革命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中國革命已不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五四精神早已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壯大而進入新的時代。新的時代賦予五四精神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奉獻”的新生命力。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必須以此為動力,抓住機遇,勇于改革,破除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