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11月11日一大早,安陽師范學院大四學生張艷沖就來到河南省南陽市唯一一個考研報名點,隊伍已經從1樓排到5樓,等了近兩個小時才報上名。她從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擠出去時,尚有3層樓百余名的學生還在排隊等候。
截至昨日,2012年研究生考試報名確認結束。從目前地方媒體的報道來看,不少地區“考研熱”仍在升溫:福州市考研的人數可能會增加10%,河海大學報考人數相較上年增長了30%。
這些經確認后的學生將奔赴明年1月的考研戰場。他們所角逐的只是當年招生總數的一部分在一個月以前,已經有部分本科生經由推薦免試(以下稱推免)成為一名準研究生,坊間稱為“保研”生。
“保研”之后,還能留給統考生多少名額?對于張艷沖這樣不具有推免資格的二三本院校的學生來說,想成為一名研究生,唯一的渠道的便是參加統考。“如果‘保研’的比例增加了,我們讀研的唯一渠道也就變窄了。”
進了二三本院校就難有保研資格
中國青年報記者登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四所國內知名高校研究生院的官方網站,通過對比四校近3年的碩士生招生專業目錄和推免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錄取名單等相關文件發現,不少專業的研究生推免數量占到招生總額的一半,有些理工科專業的比重達到70%~80%,中國人民大學的國學院和漢青經濟與金融研究院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依照各高校公開的數據,這些知名高校的碩士生推免數量在整個招生總額的比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即張艷沖所說的“統考變窄”。
在2009年,北京大學應試生(含全國統考、專業學位聯考、單獨考試及專項計劃,且絕大多數是統考生記者注)錄取2632人,推免生1752人,后者占總錄取比重39.96%;2010年應試生錄取2620人,推免生2038人,比重上升到43.75%;2011年應試生錄取2657人,推免生2247人,比重是45.82%。
通過數據對比可看出,北大在2009年至2011年三年研究生招錄過程中,招生總額和推免人數都在增加,但唯有應試生數額徘徊在2630人左右,應試生所占招錄總數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從60.04%跌至54.18%。
復旦大學近三年的研究生招生情況有著類似的趨勢。2009年其碩士推免生是894人,2010年1089人,2011年1104人,在2012年已經公布的《復旦大學2012年各院系擬錄取推薦免試碩士生人數統計表》上稱擬招1237人。客觀數據連年上升的同時,推免生數量占招生總數的比重也在增加,2009年招生計劃總數2482人,推免比例是36.01%,2010年招生計劃總數2690人,推免比例是40.48%。
具體到復旦大學的各個院系,大部分專業都繼續保持推免生占半數的比例,而部分熱門專業的這一比例上升速度則比較快,如軟件學院2009年推免比例是50%~60%,2010年上升至75%,在2011年則已達到80%;在生命科學學院,2009年推免比例是60%,2010年是75%,2011年則增至75%~80%。
人文社科類專業也是如此。歷史學系2009年推免比例是50%,2010年是70%,2011年同樣是70%;在中國語言文學系,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的推免比例則分別是50%、60%和70%。
推免生數量占招生總數的比重逐年攀升,這對張艷沖這些所在院校沒有“保研”資格的學生來說,“留給我們的機會越來越少,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南陽師范學院學生楊君悅如今最后悔的不是高中時學習差未考入重點院校,而是沒有搞清楚一個道理:進入了二三本之后就難有“保研”的資格,“輸了第一步,后面就都輸了嗎?”
二三本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被看低
抱怨歸抱怨,但一說到實力,楊君悅對自己能考上研究生連半成把握也沒有,“和那些名校中要參加統考的學生比,我們哪有競爭優勢?”
就業導師在楊君悅大三時告訴她,盡量不要報考北京、上海的知名高校。一是很難摸清楚這些外地高校的出題路子,去旁聽他們的教授講課又有地域限制;另外一點是“他們對咱們這些二三本院校的學生有歧視”。
楊君悅也明白歧視的意思:“就是覺得我們的綜合素質不如重點大學學生。”
前年,楊君悅一個師兄報考武漢大學傳播學研究生,以400多分位列筆試成績第一,卻在面試階段被淘汰。這位師兄告訴她:面試的導師認為他書讀得太少,傳播學必讀書目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都說不上兩句,哪里是做學問的料子?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汪方華通過對比推免生和統考生后發現,不管是個人的科研能力,還是眼界視野,推免生都要略勝一籌。在他印象中,“211”和“985”名校走出來的推免生在本科階段經常參加一些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會,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會更有靈性和相應的學術底子。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大學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上更為尊重院系和教授的意見,近幾年推免數量總體保持穩定,一些院系有一定的增加,而之所以增加也是契合了院系想要更為優質生源的想法。“從對學生入學后的追蹤反饋來看,推免生的質量通常比較優秀。”這位負責人表示。
在一般的“保研”過程中,學生所在的校方通常會考慮學生的學分績點、專業綜合排名、班級綜合排名等信息,進行篩選后再推薦給接收的高校。在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年準研究生劉坤看來,“保研”是一場真正的高手過招,人數雖少,但是尖子對尖子,其競爭之激烈絲毫不亞于百萬人拼搶數萬名額的考研大戰。
推免生比例沒有具體限制
“優中選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推免生的質量。”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公室主任屠中華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正是因為這一點,各個院系的推免生比例通常由院系自己來確定,研招辦也會盡可能地尊重院系方的意見而不會進行過多干預,目前也沒有對推免生的比重加以限制。
提高研究生生源質量,這也是2006年教育部試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目的所在:為促進普通高等學校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招生工作質量,加大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力度,引導高等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在《辦法》出臺的一年內,不少專家就曾通過媒體表示,推免生工作的試行是培養學術創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徑,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的學術拔尖人才,加大推免生的比重也是大勢所趨。
不過,張艷沖和她的同學仍會有這樣的抱怨:既然那些推免生如此優秀,為何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加統考公平競爭?甚至有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對媒體直言不諱,一些重點高校在招錄研究生過程中推免比重過高,實質上是剝奪了其他院校、社會人士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客觀上造成受教育機會不平等。
能否回到同一起跑線要打上一個問號。劉坤說:“從高考開始,這些考上重點高校的學生就已經付出了更多,往前跑遠了不少;現在在考研這個節點上,那些落后的學生要想再跑到前面去,只能你加速去追人家,不能讓人家等你。”
針對推免生比重的問題,《辦法》中明確提到:各招生專業一般均應留出一定名額招收統考生。而且,在近幾年教育部出臺的有關做好當年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也會涉及:對年度推免生規模實行總量控制。但除卻文件上這些針對數量的“一定”、“控制”等字眼外,相關部門并未在推免生的比重上有具體的規定。
屠中華說,清華大學在招錄的過程中要保證一定的量留給統考生,但也沒有具體和嚴格的比重限制。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還是各院系根據生源的情況來判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倒是給統考生減輕了壓力。”這位負責人說,同一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量是一定的,因此無論是推免還是統考,面臨的壓力是相似的,如果絕大部分優秀的學生已經通過推免渠道進入研究生隊伍,那么這些不具備推免資格的統考生在考試競爭中,便不會再和這些“牛人”對壘,反倒是更有勝算。
研究生不是“就業敲門磚”
能否保證統考生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給那些高考中一時失利的學生有更多選擇?在那些不具有“保研”資格院校的學生看來,推免生比重是這一問題的關鍵點。
“除了對推免過程中進行信息公開的監督之外,把研究生的推免比重和教育公平放在一起有一些牽強。”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操太圣認為,研究生教育并非義務教育,并非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教育階段,“這是一個擇優的教育工程,更多地要以加大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力度為首選目標。”
但是,這樣的問題之所以會被討論,還是在于不少學生仍僅僅把研究生當做一個學歷和找工作的“敲門磚”,而非是要去做學術。在操太圣看來,這是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碩士階段到底該如何定位。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普遍認為進入研究生階段就是做學術、搞研究,如此,通過推免渠道可以保證招到更為優質和更為合適的生源。不過,操太圣認為,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術學位研究生畢業之后并不會選擇繼續做學術,不少本科生報考研究生的動機也并非為了學術,而是為就業鍍金,以備將來找個更好的工作或是延遲就業。
通過對研究生的進一步定位來看,操太圣說,學術碩士可以繼續保持乃至擴大推免生的比例,以保證教授對學生學術水平的靈活考查。在不是純粹做學術的專業碩士上可以適當提高統考生的比重,讓那些更多想通過考研來改變就業命運的有志青年擁有更為暢通的上升渠道。
從2010年開始,自教育部下發減少學術碩士、增加專業碩士招生比例的文件后,專業碩士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也難解統招生之渴。
在專業碩士整體比例擴大的同時,其推免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以浙江大學為例,在2010年專業學位碩士生招生目錄中,記者看到,光學工程專業招收14人,2011年增加到15人,但在備注中添加了“招收推免生40%左右”。儀器儀表工程專業2010年招收5人,到2011年猛增至10人,不過擬接收的推免生將占到一半,對統考考生的渠道并沒有放寬。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