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援引教育部的信息稱,2012年全國研究生考試人數為165.6萬人,比去年增加14萬人,增幅為6.9%,創歷史新高。這已經是考研人數連續三年增加逾10萬。
在筆者看來,近年來考研人數的增加,最為重要的原因,其實是二本、三本院校畢業生逐漸成為考研的主力軍,而這一群體,在我國高等教育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
早在2008年前后,媒體的調查就顯示,在不少地區的考研報名者中,二本、三本院校學生占了很大比重,改變了以往名校學生考研多的情況。在有的二本、三本院校,考研率高達70%-80%,一個班級里選擇本科畢業就業的只有少數幾個人。鼓勵學生們考研的首要目的,就是提升學校品牌。這些院校也被研究生招生單位稱為“考研基地”。
二本、三本院校成為“考研基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這些學校“高不成、低不就”,與一本院校相比,他們的學校品牌不硬;而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比,學校的定位又比較模糊。于是,其學生的就業形勢最嚴峻。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已連續兩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的招生調檔錄取分數線已高于二本的調檔線。相較一本院校(主要指985高校、211院校)不錯的總體就業形勢,二本、三本院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就業實際上處于低谷。
其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就是成為“考研預備校”,這些學校并沒有認真思考如何辦出學校的特色,而是以每年的名校研究生錄取率作為一項重要辦學指標(當然,考研水平高,也可稱為“特色”)。學校重點組織考研科目的教學,而學生也從大一時就準備考研。進入二本、三本院校的校園網,很容易就能找到針對一年級新生舉辦考研報告的消息,而在大三下學期,舉辦考研動員會更是這些學校的普遍做法。這種辦學方式,使學校的大學教育趨向“空心化”,也把學生引向考研的“華山一條路”,一旦考研不成功,由于沒有培養就業能力,他們的就業將十分困難。
近年來,一些研招單位已經注意到這種現象,可是,根據目前研究生入學“統一筆試+面試”的方式,學校很難拒招筆試分數高的學生,擔心引來輿論質疑。于是,有的高校采取擴大推薦免試生的方式,但由于把推薦名額過多地給985高校、211院校,也招致涉嫌歧視的爭議。同時,這種做法還進一步加劇了基礎教育的名校情結。而在就業中,一些用人單位則推出所謂的“三個985”要求,要求查詢求職者的本科、碩士、博士學歷背景,讓就業歧視升溫。可以說,這一定程度上是“考研基地”惹的禍。
如果二本、三本院校的“考研基地”定位不變,將催生出各種教育和就業亂象。對此,一方面,需要深化研究生考試制度改革,推進高校的自主招生和導師制,引導這些院校轉變辦學思路,改變針對研究生升學的應試教育做法,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辦學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通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賦予學校自主權,促使大學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辦出學校和專業特色。在這一過程中,要改變把資源過多投向所謂名校、政策也向名校傾斜的傳統做法,取消對學校的歧視性政策,同時對處于資金困境中的民辦院校、獨立院校給予適當的補貼。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