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藥專業
專業介紹:從2007年開始,醫學類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只考三門課,其中臨床專業考察:英語、政治和西醫綜合,其中西醫綜合滿分300分,包括6門課程(生理、生化、病理、內科、外科、診斷),難度較大,考生復習時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預防專業考察衛生綜合,其中北醫的基礎專業還可以選考基礎綜合。
推薦院校:北京大學、北京協和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
就業方向:醫學類碩士畢業生在各大醫院、科研院所工作的居多,除此之外,醫學類專業的畢業生還有很多不錯的發展方向比如在高校任教、基層醫療工作單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師、健康知識普及等。
二、英語專業
專業介紹:英語專業在研究生階段一般劃分為3個主要方向:文學、語言學和翻譯。其中文學以感性知識(文學評論等)為主,適合文科背景較強的考生跨專業考;語言學以理性的理論知識為主,與各學科結合緊密,文理科背景考生都適合跨專業報考,翻譯介于二者之間,既需要理論知識又需要對語言的感性認識和實踐,除專業翻譯領域之外,還是比較適合對文字有感悟力的文科生報考。
推薦院校: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等。
就業方向:與英語專業有關的外貿、外交、海關、旅游、翻譯等行業的發展,使得我國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但是"入門"是有附加條件的,僅僅掌握語言還不夠,還要將英語和某個專業或行業融會貫通,。據勞動人事部統計,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在各專業中居于前十位,即使在英語人人能說的今天,英語高端人才的就業率仍保持在90%以上,就業前景可觀。
三、中文專業
專業介紹:中國語言文學即中華民族的語言和文學,指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語言和文學。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現在主要包括漢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8個二級學科,每個二級學科下面,又分若干個研究方向。
推薦院校:漢語言文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暨南大學、南開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西大學、湖南師范大學)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
中國古代文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蘇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四川大學)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新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西北民族大學、新疆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學院、云南師范大學、西藏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
就業方向:語言文學專業就業面寬,畢業生一般文筆較好,思維活躍,可以勝任很多部門和機構的工作。具體就業有教師、各類編輯職務、在黨政機關、文化宣傳部門從事宣傳工作、文秘等。
四、計算機
專業介紹:研究方向課分為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領域及和其他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如人工智能、應用數學等。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以計算機基本理論為基礎,突出計算機和網絡的實際應用,屬于應用十分廣泛的專業之一。
推薦院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就業方向:在人才需求總量增大的同時,需求檔次也在逐漸拉開,人才結構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其中,軟件高端人才(系統分析師、項目技術主管等)、低端人才(軟件編碼程序員等從事基礎性軟件開發的人)都短缺,而中級人才過剩。因此,建議向軟件高端人才發展。
五、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
專業介紹:是信息與通信工程下設的二級學科,以信息傳輸、信息交換以及信息網絡為主體的各類通信與信息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網絡探測和網絡管理、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專用無線通信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電子商務、通信抗干擾技術、語音與圖像處理以及多媒體通信技術、通信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語音信號處理、圖像處理等為研究方向。
推薦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
就業方向:幾乎滲透到所有科學和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該專業畢業生可以到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工商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等部門,從事開發、應用通信技術與設備的工作。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國考研網立場。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