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沒讀過幾本專業書籍,只在做論文時翻翻相關章節,就能順利畢業——今天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如此“做學問”現象并不鮮見。近日,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主辦的現代學術經典精讀研討會上,不少學者提議應該有適合研究生的學術經典導讀,為他們提供一條學術底線。
與會專家指出,進入研究生階段即意味著進入專業研究領域,但要具備專業研究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對文獻典籍的廣泛閱讀,而不是僅僅依靠教材。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教授對此深有感觸:“從事佛教史研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是胡適的《神會和尚遺集》,雖然這本書中的結論錯得離譜,卻開創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方法和典范。再比如,很多人研究歷史時,《中國通史參考資料集》能夠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這說明學術研究中,廣泛的閱讀非常重要。”
大多數時候,閱讀典籍可以對學生的研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如今很多研究生在校期間不愛讀書,也不懂讀好書,只知道查資料,導致學生缺乏某一專業系統的、基礎的訓練。復旦大學教授孫英剛直言:“我上課時讓學生去讀書,如果不讓他寫讀書筆記,他就帶著兩個耳朵來聽課,既不記錄,也不回去看書,如果交流時讓他說,他會不著邊際說半天。這說明學生平時根本不愿意讀史料,對學術背景知識也毫無了解。如果嚴格要求的話,很多博士論文根本就不應該通過。”
如何讓學生樂于讀書、善于擇書?專家指出,在研究生培養中,應強化對經典論著的閱讀指導,而不是拘泥于專業。應讓閱讀成為學生深入做學問的積淀,而非僅僅是寫論文的搜索對象。葛兆光指出,可以由各領域專家精挑細選一批學術領域中的經典讀物匯集成冊,使之成為研究生的必讀書。據了解,在不少歐美一流大學,研究生導師開設課程時,每周都會規定學生讀一些精品論著資料,以便課堂討論,并為學生樹立典范。課程結束時,研究生手頭已積累了一批該領域中的基本研究資料,有了厚厚的專業“底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