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碩士被指“上不著天 下不著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全國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共計165.6萬人,比去年增加14.5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在這支轟轟烈烈的考研大軍中,專業碩士因其人數的迅速增長成為一支備受矚目的隊伍,有媒體披露,報考2011年專業學位的人數較2010年增長61.4%。自2009年全日制專業碩士在研究生結構中的比重擴大以來,其報考熱度不斷攀升。
這在不少學者眼中是一件好事:改變我國以理論知識為基礎的研究型人才傳統培養模式,加大專業碩士的比例,培養出更多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教育部也明確表示,預計到2012年,專業碩士將占碩士研究生總量的30%,到2015年,這一比例將可能達到50%。
不過,質疑也開始見諸報端,有的高校開始擔心生源質量,甚至有自稱“第一個吃螃蟹”的專業碩士將其詬病為“第二學術碩士”……專業碩士在高校的開展情況究竟如何,最終決定其前景的培養模式、師資力量又如何,中國青年報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應屆生教不明白,社會生考不進來
今年考研報名確認結束后,云南財經大學報考專業碩士的人數較去年增加了上百人。不過,這并未讓該校分管研究生院的副校長伏潤民有絲毫的興奮。去年的招生經驗告訴他,新增的會計、金融、稅務3個專業碩士點,大多數指標都將交給報考學術碩士的“落榜”調劑者,“專業碩士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報考學術碩士的‘備胎’”。
這還是其次,伏潤民更為擔憂的是,這些碩士點最終招錄的都是應屆本科生。這意味著,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毫無實際工作經驗的本科畢業生,但要對他們進行實際案例的分析,講授結合實際工作的相關理論,“這讓教師感到相當費勁和吃力。”
在伏潤民看來,社會生源有一定的技能基礎,他們在實際工作一段時間后會產生相應的困惑,需要在理論上得到提升,即具備“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底子”。但現實的情況是,他們大多數會在筆試中被數學、英語等偏重知識性的科目絆住,乃至全軍覆沒。
“就是考進不來。”伏潤民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云南省國稅局計劃一年培養30~50個全日制專業碩士,單位組織有豐富業務經驗的中層干部參加統考,他們卻只能止步于筆試,“一些資產評估部門、社會中介機構也是如此。”
“這么好的專業碩士苗子就被隔離在培養體系之外了。”伏潤民對社會生源難以進入全日制專業碩士隊伍很無奈。
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一些院校對專業碩士的最初設想,教育部的文件也有類似描述,但兩者有一定的差別。
北京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不少院校在申請專業碩士點時,報批的是招收更多有工作經驗的人,但教育部最終給出的文件是以招收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
看到教育部出臺的政策與自己的初衷不相符,一些學院并沒有立即招生,“一些學科的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設在自己家門口的院系,只好進行招生,帶頭做榜樣進行‘試點’。”這位教授說。
政策也讓一些媒體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產生疑惑,甚至認為它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一個策略。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所長操太圣有著類似的看法,他感覺,這個政策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挑戰,至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問題倒是其次。
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區別不大
不過,操太圣說,由于之前大學開展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招收在職人員,其整個管理方式都有別于全日制學生,如今招收全日制且以應屆本科生為主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管理上自然帶來了一系列挑戰。
面對這樣一個“有些突如其來”的改革,華北電力大學副教授趙戈有些不太適應,這種挑戰并不局限于班級人數的變化,而是在具體的教學,以及導師與學生的互動之中。
華北電力大學今年第一次招收會計專業碩士,趙戈同時帶了一個學術碩士和一個專業碩士,僅就課程設置而言,除了學位課有兩三門不同之外,并無太大區別,她并不清楚針對專業碩士是否要提出額外的要求,“反正現在我是同樣對待。”
在一些院校公開的培養方案上,記者看到,只有極個別專業碩士和相應的學術碩士在課程設置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差異,趙戈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不管培養目標偏重實踐或是學術,學生最終的方向都會跟著導師走。
早在1999年就設置的農業推廣碩士也是如此。北京市某重點高校研二學生劉陽告訴記者,由于她所在的學校規定專業碩士結課時仍需提交論文,而論文選題又最好在導師的研究領域,她只好偏重導師所研究的貧困與農村金融方向,農業推廣相關實務則在研究生兩年時光中退居二線。
與此同時,“不少學術碩士的實習也將近半年。”趙戈說,一些學術碩士在最后一學年10月論文開題后就去實習、找工作,等到來年三四月才回校答辯,接下來便是等待就業結果,其間偶爾跟老師做一些橫向課題。
對此,有人感嘆,不知是學術碩士培養的不幸,還是專業碩士設置的失敗?趙戈說,短時間來看,兩者的培養目標即便表述上有區別,實際上的差別也不會太大,“尤其從就業角度看,學生能找到什么樣的單位,具體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是未知數,不可能一味強調要滿足培養目標要求。”
對于全日制專業碩士所特有的雙導師,一些受訪的研二學生多表示從未見過,也有一部分研一的學生說院系在征求個人就業意向后正在進行校外導師的調配,“但更多的也是第二年就業實習時才用得到,幫著找工作。”
學習專業碩士是撿了學術碩士的便宜?
“關鍵是沒有準確定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功用。”操太圣說,一些高校將其視為低于學術型研究生的一個學位類型,甚至是增加學校收入的一個來源,這些都將導致學校在師資配置上、課程設置上、培養方式上不能根據專業學位的特點進行,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定位的模糊也影響到學生對專業碩士的認識。在一些論壇、貼吧中,有自稱學習專業碩士的網友將專業碩士表述成門檻相對較低的“山寨研究生”,并對其就業前景表示擔憂,怕受到社會的歧視。
不過,現實中,專業碩士的競爭卻是愈演愈烈。記者在北京大學公開的數據中看到,社會工作碩士2010年報名12人,錄取9人,錄取率是75%,到2011年,報名67人,錄取仍是9人,錄取率已跌至13.43%;公共管理碩士,2010年報考59人,錄取13人,錄取率22.03%,2011年錄取人數增至23人,但報考人數增勢更猛,到了122人,錄取率下降到18.85%。
其中,不乏有“傍名校”的學生。南陽師范學院張艷沖報考的專業是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這是她在報考前臨時改的主意,“報考專業碩士的風險要比學術碩士小很多。”
和張艷沖一樣,因為報考專業碩士,到了名牌大學之后的劉明珠發現自己“撿了學位碩士的便宜”。不僅被歧視的擔憂不再有,劉明珠還發現除了學費減免和獎學金的政策不盡相同外,這兩者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常常稱自己是交了部分學費的學術碩士。”
劉明珠自稱MJC(即新聞與傳播碩士)一期學員,她的宿舍室友就是一名國際新聞學學術碩士。她發現,她們倆上的課只有極個別的外語課程不一樣;由于是同一個新聞學院的教授進行教學,風格沒太大差別,“不同的課同一個老師甚至留的作業、要求看的書都是一樣的。”賈銘是廣州一所重點高校的社會工作碩士,系主任對他們的說法是“不管是專碩還是學碩,都要學理論。” 賈銘的課程安排和社會保障專業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多了3門實務性的課,而這些實務課也有社會保障專業的學術碩士來選修,“如果不是安心讀博士,他們也想選的面廣一些,好應對就業。”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