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這兩大發現是
A.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
B.唯物論和辯證法
C.勞動價值論和科學社會主義
D.唯物辯證法和科學社會主義 【A】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是
A.《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B.共產黨的出現
C.十月革命的勝利
D.剩余價值論和唯物史觀的發現 【A】
3.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科學性
B.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C.階級性
D.科學性和階級性的統一 【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
A.人與客觀世界的關系問題
B.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C.思維與實踐的關系問題
D.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B】
5.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不僅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
A. 一切科學的基本問題
B.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基本問題
C.辯證法中的基本問題
D.人們在實際活動中的基本問題 【D】
6.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
A.是否承認世界具有統一的本原
B.對于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認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B】
7.“物、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是
A.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B.辯證唯心主義的物質觀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D.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物質觀 【A】
8.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界定的
B.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界定的
C.主體和客體的關系界定的
D.-般和個別的關系界定的 【A】
9.物質的唯一特性是
A.運動 B.客觀實在性
C.時間和空間特性 D.可知性 【B】
10.“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一著名詩句包含的哲理是
A.時間和空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統一
B.物質運動的客觀性和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性的統一
C.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D.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統一 【D】
11.時間和空間“離開物質當然都是無,都是只在我們頭腦中存在的空洞的觀念抽象”。這種觀點說明了
A.主觀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時間和室間可以脫離物質而存在
C.時間和空間只是物質的存在形式
D.物質運動是時間和空間的形式 【C】
12.最能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的是
A.人的活動 B.地理環境
C.生產方式 D.上層建筑 【C】
13.有一首斷言缺了釘馬掌的釘子會導致戰爭失敗、國家滅亡的童謠:“釘子缺,蹄鐵卸;蹄鐵卸,戰馬蹶;戰馬蹶,騎士絕;騎士絕,戰事折;戰事折,國家滅。”這首童謠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事物是發展變化的
C.事物的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D.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A】
1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種觀點
A.深刻地揭示了聯系的條件性,屬于辯證法
B.否認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質之間的相互轉化、相互聯系,是形而上學
C.屬于相對主義詭辯論
D.屬于唯心主義辯證法 【B】
15.“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
A.歷史是客觀的合規律的過程
B.人類社會是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C.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D】
16.清代趙翼有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該詩啟發我們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是瞬息萬變,難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階段
D.事物發展過程中只有偶然沒有必然 【A】
17.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
A.“揚棄” B.斗爭的觀點
C.對立統一規律 D.否定之否定 【C】
18.“和而不同,同則不繼”,這種對和諧的看法,表明
A.和諧與矛盾是排斥的
B.和諧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諧包含著矛盾
D.有矛盾就沒有和諧 【C】
19.在我們分析人時,既要看到其優點,又要看到其缺點,看優點與缺點要分清主次。這一工作方法的理論根據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關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關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 【D】
20.杜甫詩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A.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認矛盾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
C.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關鍵 【D】
21.《孫子兵法》日:“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韓信據此背水一戰,大敗趙軍;馬謖據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據《孫子兵法》但卻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說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兩者沒有共性
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C.《兵法》本身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D.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B】
22.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是
A.客觀分析法 B.矛盾分析法
C.具體分析法 D.調查研究法 【B】
23.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兢是說要注意火候。這說明
A.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B.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C.要堅持適度原則 D.要重視量的積累 【C】
24.“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茍子的這段話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發展是一個
A.不斷發生質變的過程
B.由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C.不斷發生量變的過程
D.波浪式發展的過程 【B】
25.下列關于抽象與具體思維方法的描述,錯誤的有
A.感性中的具體是人們認識和思維的起點
B.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從抽象的感性具體上升到思維的具體
C.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是以具體為邏輯起點,通過邏輯中介,達到以思維具體的運行過程
D.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是一般辯證法的闡述(以及研究)方法 【B】
26.下列命題中反映規律客觀性的有
A.“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
D.“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A】
27.人在“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這種觀點表明
A.意識具有能動性
B.人在實踐中可任意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成果
C.勞動可以創造一切
D.它是一種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的唯心主義觀點 【A】
28.意識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可以超越特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表明意識具有
A.絕對性 B.無限性
C.創造性 D.永恒性 【C】
29.恩格斯提到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一觀點說明實踐
A.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B.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C.使認識具有科學性
D.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A】
30.生產實踐的巨大發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觀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實驗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設計成為可能?梢哉f,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才成為可能”。這表明
A.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B.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C.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
D.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B】
3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名句強調的是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D.間接經驗毫無用處 【A】
32.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這一著名論斷表明
A.實踐為認識提供了可能
B.實踐使認識得以產生和發展
C.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
D.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D】
33.關于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錯誤的說法有
A.認識依賴于實踐,離開實踐的認識是根本不可能的
B.肯定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就意味著認識是被實踐決定的被動的因素
C.實踐和認識總是相互作用的
D.認識特別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有著巨
大的指導作用 【B】
34.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
A.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對立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
C.一元論和二元論的對立
D.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D】
35.真理的一元性是由
A.真理的主觀性決定的 B.真理的客觀性決定的
C.真理的多樣性決定的 D.真理的相對性決定的 【B】
3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題,其含義是
A.強調真理的客觀性
B.否認真理的主觀性
C.強調真理具有客觀標準
D.否認真理具有客觀標準 【D】
37.恩格斯說:“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絕對的。”這表明
A.承認人能夠獲得關于無限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的正確認識,也就是承認了絕對真理
B.任何真理都只是對永恒的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是對相對性的否定和超越
C.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有原則的界限
D.真理包含絕對性,是不可被超越的 【A】
38.列寧說:“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繪整個自然界、它的‘直接的總體’,人只能通過創立抽象、概念、規律、科學的世界圖景等等永遠地接近子這一點。”這表明
A.人只能認識自己周邊的具體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觀對客觀事物近似正確即相對正確的反映
C.人們無法達到對自然界最終的真理性的認識
D.人的認識能力是無法達到對絕對真理的把握 【B】
39.“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于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過程的認識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這表明
A.人類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是從絕對性真理走向相對性真理的過程
B.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真理問題上的相對主義觀點
C.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觀點
D.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性真理向絕對性真理轉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D】
40.“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意義”,這是
A.形而上學的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詭辯論的觀點
D.相對主義的觀點 【B】
41.實踐能夠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因為實踐具有
A.直接現實性 B.普遍性
C.辯證性 D.主體能動性 【A】
42.“聽其言必責其用,觀其行必求其功。”這種觀點是
A.強調認識對實踐的作用
B.強調實踐對認識的檢驗作用
C.認為認識可以脫離實踐
D.認為實踐可以脫離認識 【B】
43.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辯證統一,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堅持和弘揚
A.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B.務實精神和奮斗精神
C.奉獻精神和獻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誠實精神 【A】
44.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表現在
A.引起社會變革的根源
B.對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C.對社會發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緩作用
D.制約社會進步的決定因素 【C】
45.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表現在
A.決定社會制度的差異的根本因素
B.影響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狀況的基本因素
C.決定社會進化的速度的基本條件
D.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D】
46.“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這段話說明社會意識是
A.人們思維發展的產物
B.人類精神需要的產物
C.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
D.人們社會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產物 【D】
47.在世界歷史上,19世紀經濟落后的德國卻成為歐洲最先進思想的發源地,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社會意識
A.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
B.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一致的
C.不完全由社會存在決定
D.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A】
48.“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實,人們在他們的交往方式不再適合于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下列說法中,無法說明上述觀點的是
A.生產關系的改變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B.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C.變革生產關系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D.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B】
49.“當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革就起了主要的決定作用。”這個觀點說明了
A.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可以決定生產力
B.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的變革可以超越生產力的需要
C.違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 “
D.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尤為突出 【D】
50.“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科技革命是對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C.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D.科技革命推動社會革命 【D】
51.有人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種觀點屬于
A.機械決定論 B.唯心史觀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唯物史觀 【D】
52.“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這一觀點屬于
A.英雄史觀 B.唯心史觀
C.唯物史觀 D.宿命論 【C】
53.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
A.資本家靠自身勤勞致富,興辦資本主義企業
B.勞動者自愿脫離土地到城市做工,為資本家進行積累
C.資本家用經濟手段誘使農民脫離土地成為雇傭勞動者
D.通過暴力手段迫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分離,把大量財富集中在資本家手中 【D】
54.解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關鍵是
A.勞動力成為商品 B.貨幣的出現
C.商品交換的實現 D.社會分工的存在 【C】
55.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在于
A.勞動支出不同
B.勞動過程不同
C.生產的勞動產品不同
D.在生產商品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D】
56.馬克思說:“貨幣作為份值尺度,是商品內在價值尺度即勞動時間的必然表現形式。”這句話的意思是
A.勞動時間是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貨幣不過是商品外在的價值尺度
B.貨幣直接代表勞動時間,從而可以衡量各種商品的價值
C.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出現以后,各種商品才可以作為價值相互比較
D.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 【A】
57.貨幣之所以能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根本原因是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大小
B.它是社會勞動的產物,本身具有價值
C.它具有計量單位
D.它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 【B】
58.價值規律對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的實現形式是
A.個別勞動時間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矛盾運動
B.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矛盾運動
C.市場價格圍繞商品價值上下波動
D.市場價格圍繞生產成本上下波動 【C】
59.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于,它在使用過程中
A.能轉移和保存自身的價值
B.能轉移自身的價值
C.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D.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其價值也就消失 【C】
60.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決定性條件是
A.貨幣是一般等價物
B.勞動力成為商品
C.生產資料可以買賣
D.貨幣是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 【B】
61.資本主義所育制的實質是
A.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
B.勞資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C.雇傭工人絲毫不占有自己的勞動價值
D.勞資雙方既排斥又依靠 【A】
62.下列能夠作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分的資本是Q )
A.貨幣資本 B.生產資本
C.商品資本 D.流動資本 【B】
63.下列實物形態的資本中,同時屬于生產資本、不變資本和固定資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勞動力
C.機器設備 D.商業設施 【C】
64.如工作日為8小時,其中必要勞動時間與剩余勞動時間各4小時,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各延長剩余勞動時間2小時,它們的剩余價值率分別由原來的100%變為
A. 150%,100% B.150%,200%
C.100%,200% D.150%,300% 【D】
65.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只是意味著剩余價值生產所使用的生產工具更加先進了,不論是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還是“無人工廠”,它們在本質上依然是
A.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 B.可變資本的實物形式
C.固定資本的實物形式 D.流動資本的實物形式 【A】
66.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自動化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晶,它的普遍采用會大幅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資本家階級獲得比過去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是資本家獲取高額剩余價值的手段,而這種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
A.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B.資本積累
C.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
D.從殖民地掠奪的巨額財富 【C】
67.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
A.資本積累 B.資本集中
C.資本積聚 D.生產集中 【A】
68.資本積累的實質是
A.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
B.增加社會財富總量
C.擴大生產規模來增強競爭能力
D.剩余價值資本化 【A】
69.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運動中所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是
A.固定資本、流動資本、貨幣資本
B.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商品資本
C.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
D.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D】
70.資本周轉速度
A.與周轉時間成反比,與周轉次數成正比
B.與周轉時間成正比,與周轉次數成反比
C.與周轉時間成反比,與周轉次數成反比
D.與周轉時間成正比,與周轉次數成正比 【A】
71.資本主義銀行利潤的最終來源是
A.存款利息低于貸款利息的差額
B.存款利息高于貸款利息的差額
C.銀行雇員創造的剩余價值
D.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D】
7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
A.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B.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C.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D.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D】
73.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質是
A.資產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B.資產階級選擇自己的國家管理者、實現其內部利益平街的政治機制
C.通過聯合達到獨占和瓜分商品生產和銷售市場,操縱壟斷價格,以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D.資產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D】
74.資本主義國家選舉的實質是
A.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分權
B.每個公民都能通過競選參與政治活動,表達意愿和要求
C.協調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關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當家作主 【C】
75.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實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A.憲法是資產階級制定的
B.民主的原則是與實踐相脫節的
C.勞動人民不能參與國家政權的管理
D.民主權利的實現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D】
相關鏈接: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