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18年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大綱——地質學綜合
一、考試范圍
普通高校基礎地質學課程基本教學內容,涉及到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巖石學等3門課程。原則上要求考生曾系統學習(或自學)過上述主要課程,但是考試內容則根據我校地質類學科特點有所偏重。試題總分150分,其中:普通地質學(30分),構造地質學(60分),沉積巖石學(60分)。各科考試大綱包括以下詳細內容:
1. 普通地質學
(1)地質作用概論
外力地質作用:風化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等
內力地質作用:地震、巖漿作用、構造運動等
(2)海洋地質作用基本特征
了解和掌握海岸帶的改造與建造的地質作用全過程,重點是海岸帶的海蝕作用和海積作用的地質過程、及海蝕地貌和海積地貌的類型和特點。
海蝕作用的概念及海蝕地貌特征,基巖海岸與砂質海岸的海蝕作用特點
海岸沉積作用與海積地貌基本類型及特點
海岸帶的演化特征,了解海岸帶由改造向建造轉化的地質作用全過程。重點是三角洲的變化,及在地質歷史中造成海岸帶演化的主要因素。
(3)流水(河流與洪水)地質作用基本特征
理解河流這一在陸地上、在固定的流槽里常年流動水體的地質作用全過程。特別是要認識到河流是以機械侵蝕作用為主的、是塑造陸地表面的主要地質營力。重點是理解河流侵蝕作用和沉積作用的過程、及改造與建造所形成的地貌類型和特點。
河流的地質作用及河流地貌特征,包括:河流的侵蝕方式(沖蝕作用、磨蝕作用、溶蝕作用)、常見的河流侵蝕現象及特點、河流的機械搬運方式及搬運能力、河流的機械沉積作用及主要的沉積地貌類型及特點等等。
(4)地震及地球的內部構造
主要理解和掌握地震及相關的基礎知識;并了解地震波在推斷地球內部具有圈層結構及地球內部的物質組成、物理狀態等方面所作的貢獻。重點掌握基本概念及地殼結構的特點。
地震的基本概念:震源、震中、震級、烈度
地球的內部構造:莫霍面(M)、古登堡面(G)、巖石圈、軟流圈(低速層)等,地殼、地幔、地核的基本特點。
重力均衡原理:山區與平原地殼厚度的差異,大陸與大洋地殼結構的異同點等
(5)巖石圈板塊構造
了解板塊構造的發展過程;掌握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概念、要點及板塊構造體系,重點是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要點。
板塊構造理論的基本要點:大陸裂谷、大洋中脊、轉換斷層、貝尼奧夫帶、主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海底磁異常條帶、海底平頂山等概念及其形成過程。
巖石圈板塊構造:板塊的三種邊界類型,板塊運動的三種端元方式,板塊的運動模式–威爾遜旋回。
2. 構造地質學
以曾佐勛主編《構造地質學》為主要參考書,考試內容包括基本名詞、概念解釋,構造平面、剖面圖件閱讀、分析及描述,構造作用及構造變形綜合論述等三方面,涵蓋參考書的以下部分章節:
第二章 地質體的基本產狀
地質體的基本產狀(產狀要素及其表述方法);水平巖層基本特征;傾斜巖層基本特征;地層接觸關系,不整合面的類型及其地質意義,地面地質圖,“V”型法則及其應用。
第三章 構造研究中的應力分析基礎
應力,正應力,剪應力,主應力,地應力,應力場。
第四章 變形巖石應變分析基礎
應變,線應變,剪應變,應力–應變關系,應變橢球體。
第五章 巖石力學性質
彈性,塑性,粘性,庫倫-納維葉斷裂準則,格里菲斯斷裂準則,影響巖石變形行為的因素。
第八章 褶皺的幾何分析
褶皺要素,褶皺在平面地質圖(地形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的表現形式,褶皺的位態和形態分類,褶皺的組合型式。
第九章 褶皺的成因分析
縱彎褶皺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皺的基本特征,橫彎褶皺作用及其所形成褶皺的基本特征,剪切褶皺作用及所形成褶皺的基本特征,影響褶皺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皺形成時間的確定。
第十章 節理
節理的力學成因分類,張節理與剪節理的基本特征、區分標志,節理的分期配套。
第十一章 斷層概論
斷層的幾何要素和位移,斷層分類,斷層形成機制(安德森模式),斷層位移效應,在平面地質圖(地形地質圖)和剖面圖上的表現形式,斷層識別標志,斷層活動性判斷方法。
構造平面、剖面圖件閱讀、分析及描述部分與以下構造地質學實習作業有關:
實習一 讀水平巖層地質圖
實習二 用間接方法確定巖層產狀
實習三 讀傾斜巖層地質圖
實習四 根據巖層產狀編制傾斜巖層地質圖
實習六 讀褶皺區地質圖
實習八 編制和分析構造等高線圖
實習十二 分析逆沖斷層地區地質圖
實習十七 構造地質綜合作業
3. 沉積巖石學
以趙澄林主編《沉積巖石學(第三版)》(2001,石油工業出版社)或朱筱敏主編的《沉積巖石學(第四版)》(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為主要參考書,考試內容包括基本名詞、概念解釋,各類沉積巖石及沉積作用描述、分析等方面,涵蓋參考書的以下部分章節:
第一章 緒論
沉積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第二章 沉積巖的形成及演化
母巖的風化作用––沉積巖最原始物質的形成:(1)風化作用的概念;(2)母巖風化過程中元素的轉移順序及母巖風化的階段性;(3)風化殼。
碎屑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1)流體的一些基本知識和概念;(2)碎屑物質在流水中的搬運和沉積作用;(3)正常沉積作用和事件沉積作用。
溶解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1)膠體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2)真溶液物質的搬運和沉積作用;(3)化學沉積分異作用;(4)兩種沉積分異作用的關系及其地質意義。
第三章 碎屑巖成分
碎屑成分:(1)礦物碎屑;(2)巖屑;
填隙物成分:(1)雜基;(2)膠結物
第四章 碎屑巖的結構及粒度分析
碎屑顆粒的結構:(1)碎屑顆粒的粒度;(2)填隙物的結構
膠結類型及顆粒支撐性質:(1)膠結類型;(2)支撐結構
粒度分析:(1)粒度參數和粒度資料圖解;(2)粒度分析在區分沉積環境中的應用
第五章 碎屑巖的構造
層理:(1)基本術語;(2)層理分類及主要類型;(3)流動體制、底床形態及其與層理形成的關系
層面構造:(1)波痕;(2)泥裂;(3)底層面構造––底模
變形構造:(1)負載構造;(2)包卷層理;(3)滑塌構造
第六章 礫巖
成因分類及主要成因類型:(1)濱岸礫巖;(2)河成礫巖;(3)洪積礫巖;(4)滑塌角礫巖
第七章 砂巖及粉砂巖
砂巖的分類:(1)砂巖的分類現狀;(2)建議的分類
石英砂巖類:(1)定義;(2)主要類型;(3)成因
長石砂巖類:(1)定義;(2)主要類型;(3)成因
巖屑砂巖類:(1)定義;(2)主要類型;(3)成因
雜砂巖類:(1)定義;(2)主要類型;(3)成因
第八章 碎屑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
壓實和壓溶作用:(1)壓實作用;(2)壓溶作用
膠結作用:(1)概述;(2)分述
交代作用:(1)碎屑巖中常見的交代作用;(2)交代作用的標志
溶解作用與次生孔隙:(1)孔隙的成因類型;(2)次生孔隙的類型及識別標志;(3)碎屑巖儲層的孔隙結構研究
碎屑巖成巖階段劃分及其主要標志
第九章 火山碎屑巖
火山碎屑巖的成分:(1)巖屑;(2)晶屑;(3)玻屑
火山碎屑巖的結構、構造特征:(1)結構;(2)構造
火山碎屑巖的分類及命名
火山碎屑巖的成因類型及其標志:(1)陸相與海相火山碎屑巖系的區別標志;(2)不同方式形成的火山碎屑巖系及其特點
第十章 碳酸鹽巖概論
碳酸鹽巖的結構組分:(1)顆粒;(2)泥;(3)膠結物;(4)晶粒;(5)生物格架
碳酸鹽巖的構造:(1)疊層石;(2)鳥眼構造;(3)示頂底構造;(4)蟲孔及蟲跡構造;(5)縫合線構造
第十一章 石灰巖
石灰巖的結構分類;有代表性的石灰巖分類方案;石灰巖結構分類;石灰巖的主要類型;顆粒石灰巖;泥晶石灰巖;生物礁石灰巖;晶粒石灰巖
第十二章 白云巖
白云巖巖類學
白云巖的生成機理:(1)原生沉淀作用;(2)毛細管濃縮作用––準同生白云化作用;(3)回流滲透白云化作用;(4)混合白云化作用;(5)埋藏白云化作用
第十三章 碳酸鹽沉積物的沉積后作用
碳酸鹽沉積物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1)溶解作用;(2)碳酸鈣礦物的轉化作用;(3)重結晶作用;(4)膠結作用;(5)交代作用;(6)壓實作用和壓溶作用
碳酸鹽沉積物沉積后作用的環境及特征
成巖序列和成巖階段:(1)成巖序列;(2)成巖階段及其劃分標志
第十四章 沉積相的概念及綜合分類
沉積相的概念:(1)沉積相定義;(2)相序定律
沉積相綜合分類
第十五章 山麓-洪積相
山麓-洪積相沉積過程及沉積類型:(1)基本特征;(2)沉積過程和沉積類型
沖積扇沉積模式:(1)干旱型沖積扇;(2)濕潤型沖積扇
第十六章 河流相
河流沉積過程及河流分類:(1)河流沉積過程;(2)河流類型及劃分
河流沉積模式:(1)順直河和曲流河沉積特征及其沉積模式;(2)辮狀河沉積特征及其沉積模式;(3)網狀河沉積特征及其沉積模式
第十七章 湖泊相
環境特點和沉積作用:(1)環境特點和湖泊分類;(2)碎屑沉積作用;(3)化學和生物沉積作用
湖泊沉積模式:(1)半深湖和深湖沉積;(2)濱湖和淺湖沉積;(3)湖泊沉積序列
第十八章 三角洲相
三角洲環境特點及其沉積作用:(1)三角洲環境及其發育過程;(2)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三角洲沉積特征:(1)河控三角洲沉積特征;(2)浪控和潮控三角洲沉積特征;(3)扇三角洲沉積特征;(4)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特征
第十九章 障壁島、瀉湖、潮坪相
沉積環境和沉積作用:(1)沉積環境;(2)沉積作用
障壁島、瀉湖、潮坪和河口灣沉積模式:(1)障壁島沉積特征;(2)潮道和潮汐三角洲沉積特征;(3)瀉湖沉積特征;(4)潮坪沉積特征;(5)河口灣沉積特征
第二十章 海相組沉積相
海洋沉積環境與沉積特征:(1)海洋沉積環境;(2)海洋沉積過程和沉積作用
海相碎屑巖沉積模式:(1)濱岸沉積特征;(1)淺海陸棚沉積特征;(3)半深海及深海沉積特征
第二十一章 重力流沉積及沉積相
沉積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條件和類型:(1)形成條件;(2)基本類型
重力流沉積物(巖)的基本特征:(1)巖石學特征;(2)結構特征;(3)構造特征
濁積巖的相模式:(1)海底扇相模式;(2)湖底扇相模式
第二十二章 碳酸鹽巖沉積環境和沉積相
碳酸鹽沉積特征與沉積作用:(1)碳酸鹽的沉積特征;(2) 碳酸鹽沉積作用特點
碳酸鹽巖沉積相模式:(1)陸表海沉積相模式;(2)混合型沉積相模式;(3)碳酸鹽巖綜合相模式
第二十三章 碳酸鹽臺地沉積環境
沉積環境的類型及特征:(1)潮坪;(2)生物礁、淺灘;(3)局限臺地;(4)開闊臺地;(5)臺地邊緣
臺地沉積模式:(1)碳酸鹽緩坡;(2)鑲邊臺地;(3)孤立碳酸鹽臺地
第二十四章 礁和礁相
礁沉積環境和沉積作用:(1)礁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分類;(2)礁的形成及生物造礁作用;(3)礁形成的控制因素
礁相和礁復合體沉積模式:(1)礁骨架相;(2)礁頂相;(3)礁坪相;(4)礁后砂相;(5)瀉湖相;(6)礁斜坡相;(7)近側塌積巖相;(8)遠側塌積巖相
第二十五章 海相深水碳酸鹽沉積
正常沉積作用;事件沉積作用;碳酸鹽重力流沉積;碳酸鹽等深流沉積
第二十六章 湖泊碳酸鹽沉積
湖相碳酸鹽巖沉積條件與分布規律:(1)湖泊碳酸鹽的沉積條件;(2)湖相碳酸鹽巖的分布規律
湖相碳酸鹽巖沉積類型與沉積模式:(1)湖泊骨架碳酸鹽巖沉積類型;(2)湖泊顆粒碳酸鹽巖沉積類型;(3)泥晶碳酸鹽巖沉積類型
二、試題類型
1. 概念和名詞解釋。
2. 讀圖分析題。
3. 綜合論述題。
三、試卷結構
1、普通地質學(地球科學概論),30分。
2、構造地質學,60分。
3. 沉積巖石學,60分。
四、參考書目
《普通地質學》(第三版),舒良樹,地質出版社,2010
《沉積巖石學》(第四版),朱筱敏,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
《構造地質學》(第三版),曾佐勛主編,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或《構造地質學》,漆家福主編,石油工業出版社,2017。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