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2012年碩士研究生考試舉行,全國共165.5萬名考生參加,是全國考研人數連續第三年增幅超過10萬人。分析認為,研究生教育的不斷擴招和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攀升是導致考研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
考研人數連年遞增,真叫人不知是喜是憂。在任何國家,研究生教育都是為了培養研究型人才的專才教育,可咱們這一百多萬考生都是奔著這個目標而來的嗎?非也。對大多數考生而言,研究生教育的擴招,意味著考研的大門不再像過去那么逼仄;就業壓力的增大,既使考生們可通過接受研究生教育,多了一段“靜觀時變”的時間,又能將來以更閃耀的碩、博文憑出入就業市場,考研,何樂而不為?
不能指責考生們的動機太功利,畢竟趨利避害是人之天性,需要反思的是社會不無偏頗的用人觀念,以及日益走火入魔的研究生教育現狀。在一些用人單位衡量人才取舍的天平上,文憑是唯一的選才標準,全然不顧求職者的真才實學,這種觀念根深蒂固,一時也難以扭轉。就研究生教育本身來說,高校在教育產業化的風潮中,以突出研究生學位的社會商品效應出發來開展此項教育,必然會使此項教育步入歧途。實際上,由擴招導致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下降已是眾所周知的現實。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罔顧自身在學術水平、科研實力等方面的資源稟賦如何,一哄而上爭建碩士點、博士點,一條條研究生“生產”流水線建立起來了,其產出的“產品”質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考生們以“鍍金”或者“避風”的動機紛起考研,高校違背基本教育規律只求“高產出”,使研究生教育的諸多負面效應逐一顯現,如研究生學歷在就業市場同樣遭到冷遇。無論對研究生個人還是國家來說,投入巨大的成本、耗費大量的資源造就的卻是學非所用之才、學術造詣水平不高的平庸之才,豈不是更大的損失?
要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對研究生教育進行正本清源,顯然是當務之急。在培養模式上,須堅持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并舉;在嚴把研究生素質關上,可借鑒國外經驗實行“寬進嚴出”,提高不合格研究生的淘汰率,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全進全出等。
如此,研究生教育方可實至名歸,眾多考生不量力而行而對考研趨之若鶩的現象,大概才會消失。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