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選擇學碩還是專碩?一些考生還存在著困惑,在此詳細解讀二者關系和區別。愿大家盡快確立屬于自己的目標,無論是哪一種,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
學碩偏研究,專碩重就業
學位與學術學位的關系
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
專業學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對于學術型學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學位類型,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
學術型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授予學位的標準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能力上的要求。
學碩與專碩的主要區別
培養目標不同
學術型學位碩士研究生主要是培養學術研究人才。
專業學位是培養在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培養方式不同
學術學位的課程設置側重于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創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質。
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教學過程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求有為期至少半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1年)的實踐環節。
學習費用不同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收費標準為8000元/學年,不同專業有所不同。
專業碩士學費按照不同專業類別差別較大。例如,MBA的學費要十幾甚至幾十萬元,而工程碩士的學費一般為3-4萬元。
讀博方式不同
學術型碩士可以通過自己的導師直接讀博,不用參加全國統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直博或者碩博連讀。
專業型碩士一般不能碩博連讀或直博,碩士畢業后進行考博,具體情況請咨詢招生單位。
二.
不必“糾結”,請正確看待專業碩士
從統計表來看,除了總體報名人數呈上漲趨勢之外,隨著考研政策的變動,專碩的報考人數增長明顯,多地甚至出現專碩報考人數超過學碩的現象。
2017年以北京為例,據《北京日報》報道,在全國報考北京招生單位的考生中,瞄準專碩的考生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為43%,2016年為46.3%,2017則首次超過50%,達到52.2%。
在湖北省報考2017研究生的總人數中,報考專碩人數為58097人,比去年增加7108人,并首次超過了學碩報考人數。
提問:你適合報考專碩嗎?
有些人覺得專碩要比學碩簡單一些。其實它的簡單僅限于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方面,專碩反而比學碩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如果你的專業課基礎不是很好,或者是跨專業的考生,那么不妨考慮一下專碩。
專碩主打的就是“實用”牌,更加側重于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與學碩相比實踐機會更多。如果你讀研的目的很現實,就是為了將來找工作的砝碼更高一些,那你就可以考慮專碩。
報考專碩還是學碩,最后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分析,但無論是專碩還是學碩,都需要在備考上下足工夫。
三.
專碩成為提升就業競爭力首選
專碩規模擴大是必然趨勢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馬陸亭分析,從“十二五”規劃開始,教育部即提出積極發展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且在招生名額上有所傾斜,所以專碩規模擴大是必然趨勢。
剛開始進行專碩改革試點時,部分學校在招生、師資配備以及培養力量上仍向學碩傾斜,無形中造成專碩“低人一等”的誤解。馬陸亭解釋,實際上這是研究生培養的兩種不同類型,其設計路徑有所區別,對于讀專碩的人而言,他畢業后要走向工作崗位,碩士是終極學位;學碩更偏向于為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打基礎,適合有志于深入做科研的人。
專碩是應用型人才培養搖籃
有很多考生和家長認為專業碩士教學模式不成熟,含金量不高,將來就業時可能不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其實,全日制專業碩士面向應屆生招生,就是為了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應用型人才。如果這樣的專業學位碩士難以就業,那么學術型碩士豈不是更沒有就業機會?
事實上,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培養有點類似于“學士后”,重點不在于學術上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和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接軌。換言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優勢在于能動手解決實際問題,更能適應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社會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專業學位教育以其獨有的職業性、復合性和應用性的特征必將逐漸為社會各界所廣泛認可。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