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復習很容易犯錯,走進誤區,有些錯誤的認識要不得。這里總結了5個不等式,希望小伙伴們認清事實,把握復習的正確方向。
一,持久戰≠好效果
很多都考生都認為,考研復習的時間越早越好。剛進入大三,他們就開始著手準備,有的人甚至在剛剛邁進大學校門時就抱定了一定要考研的決心。但是不是準備考研的時間越長,越是持久,才能獲得最好的復習效果呢?
其實不然。我們應該理性看待備考時間的長短和復習效果之間的關系,二者并不是絕對的正比關系。因為準備時間過長,容易導致疲勞期提早出現。戰線拉得過長,很容易使你在學習時產生厭煩情緒。而且學習效率是一個呈波動增長的曲線,如果你過早進入疲勞期,在考前的12月份還沒有從波谷調整出來,將會對緊隨后的考試產生影響。
一般來說,各學校的專業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在命題方向、命題重點、熱點難點上做一些調整,有的學校在制定參考教材上也會有稍有的改動。考生要合理安排時間和規劃方法,正確指引,避免造成經濟、人力和時間上的浪費,導致事倍功半。
二,跨專業考生≠歧視
在考研的人群中,每年都有不少同學對跨專業考研心向往之。跨專業考生最明顯的劣勢就專業基礎的薄弱,畢竟相對于“科班出身”的學生來說,跨專業考生很多都只是在考研期間才開始系統學習專業課,短時間內突擊學習的效果不一定扎實。
因此,跨專業考的學生最擔心的就是復試時會受到歧視。很多人都在聽說了身邊的同學跨專業考失敗后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想當然地認為他們是因為受到歧視而被刷下。
其實,跨專業考的同學面對別人失敗的例子時,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這其中很可能是因為實力不夠的原因。跨專業考的考生“半路出家”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專業基礎上的劣勢往往是可以通過有效的復習來彌補的。
既然你能通過初試,就表明你在和科班出身的考生的競爭中并沒有落后。你只要能在復試中向導師展示出你在這個專業上確實有足夠的發展潛力,得到老師的信任和青睞,一般都能被錄取。
很多跨專業考過來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考研之初也因老師可能會懷疑跨專業考生的能力而擔心不已,后來才發現,其實大多數老師都是會平等對待跨專業考生的。有的導師還認為跨專業考學生視野開闊、學術思路活躍,比較熱衷于招收跨專業考生。比如英語、中文專業跨專業考新聞,數學專業跨專業考計算機等等。
三,熱門專業≠合適、高薪,最好
在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很多考生都盯著熱門專業扎堆報考,認為冷門專業的研究生畢業之后不好就業,讀一個熱門專業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和高考時選擇專業一樣,每年都有所謂的“熱門”、“冷門”之說。
其實,考生應該了解的并不是專業的“冷”和“熱”,而是自己究竟想學什么專業和適合學習什么專業。只是道聽途說,相信哪些熱門專業工作待遇很好,就頭腦發熱決定跨專業考,等到幾年后研究生畢業,工作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現自己并不適合這個讓人眼饞的行業,那時再改行就有點晚了。
所以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對選擇的專業有一個客觀、全面的了解,必要時可以咨詢專家。
四,歷年考題≠不會考
歷年考題是最能反映命題意圖、命題意向的。而不少人往往對歷年考題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足夠的分析。以英語為例,其實所有的解題思路技巧、閱讀方法都可從50多篇歷年真題中鍛煉出來。數學、政治(尤其是材料題)也是如此。而往往有人認為考過的題今后不會再考,看了也是白搭,或者做了但不認真,馬馬乎乎。
其實,歷年的考研真題都是經過許多專家認真研究分析決定的,在把握命題思路和考察方向的原則上每年都是一致的。而一般的練習題無論編者有多權威,畢竟或多或少受個人思維約束,不能完全體現真題所要達到的目標。
在專業課的命題上,雖然每年的重點都有所不同,但是根據筆者和很多考研過來人的親身經驗來看,同一考察點重復出現的幾率每年都會有,尤其是這門課的核心知識,往往以變換出題角度和形式的方法來考察,這也是眾多老師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所以考生要學會分析和利用歷年試題,從中找出具有連貫性價值的信息。
五,一志愿落敗≠game over
初試成績出來后,沒有達到第一志愿復試成績的同學往往心灰意冷,認定自己讀研無望而放棄了努力。其實在第一志愿落選后,如果能及時聯系,很多人都爭取到了調劑到其他學校讀研的機會。
其實,調劑并不一定就是退而求其次,最重要的是你能到喜歡的專業就讀,建議考生也關注一些調劑信息,讓自己多一次選擇的機會。
考生在知道自己的成績達線后,要經常和所報考單位的研招辦聯系,盡早了解能否被錄取的信息,若不能被錄取,就要及早與可以調劑單位的研招辦聯系,看哪個單位能接收你。
若有中意的接收單位,應及時向該單位表明愿意調劑過去的意向,請該單位研招辦及時發函向你的報考材料所在招生單位(一般是你所報考的第一志愿的研招辦)取得聯系,索取你的報考材料。在材料轉寄期間,考生應經常和兩個招生單位聯系,了解材料寄發接收情況。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