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17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對7400多名新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清華大學已經走過106年的歷程,邁入新百年的清華正煥發著新的光彩,你們的到來為清華增添了別樣的生機。你們當中,有來自96個國家的877名國際學生,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俄羅斯的索尼斯卡婭·奧科薩娜同學,對中國的古代皇家園林深深著迷,有志于潛心研究中國的傳統建筑。馬來西亞的穆罕默德·祖希美同學希望學習中國先進的核電技術,有朝一日成為本國核電領域的開拓者。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學都胸懷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你們一定會在清華園里收獲豐碩的成果,成就更好的自己。
清華大學是名師薈萃的學術殿堂,是莘莘學子開啟學術夢想的地方,更是年輕人放飛人生夢想的舞臺。一代代清華人從這里出發,秉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恪守行勝于言的校風,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學術和人生境界,在奮斗中譜寫了無數精彩的清韻華章。從今天起,你們將成為清華新百年歷史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創造者。我希望你們在這里“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把追求學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培育高尚人格,積淀豐厚學養,捍衛學術道德,創造屬于自己的學問人生。
做學問要有高尚的人格,人格的高度決定學問的高度。人格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個性的綜合體現,是一個人的本色,也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高尚的人格包括崇高的德行、獨立的精神、寬廣的胸懷、堅定的意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愛因斯坦曾寫道:“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在清華人看來,為學與為人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1926年畢業于清華,他曾說:“為學與做人是一步工夫,一而不可分。敦品與勵學乃系一件事,增進學術即所以培養品格,追求真理即所以砥礪德行。”那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杰出人物,永遠為人們所銘記,而在歷史的星空中發出璀璨光芒的,一定是那些擁有崇高人格的人。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居里夫人,經過長期的努力從礦渣中分離出氯化鐳,并用電解的方法制得了金屬鐳。提純鐳的技術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但她卻毫無保留地公布了鐳的提純方法。居里夫人說,沒有人應該因為鐳致富,它是屬于全人類的。這穿越一個世紀仍然直擊人們心靈的話語,是居里夫人奉獻精神和偉大人格的真實寫照。我希望,你們在清華不斷錘煉意志品質,培育高尚的人格,追求高深的學問。
做學問要有豐厚的學養,學養的厚度決定學問的深度。學養是指學業上的修養,體現了一個人在所學領域的知識儲備及對知識的領悟程度。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積學以儲寶, 酌理以富才。”學養的形成需要個人的靈氣和悟性,但更需要日積月累的辛勤研習。我校校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說,“如果說科學上的發現有什么偶然的機遇的話,那么這種‘偶然的機遇’,只給那些學有素養的人,給那些善于獨立思考的人,給那些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的人”。真正有影響力的創新,都來源于扎扎實實的研究,來源于對某一領域長期堅守后的不期而遇。學養的積淀是一門必修課,需要用一輩子去完成。我希望,你們不斷夯實學養厚度、拓展學問深度,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用豐厚的學養滋養人生。
做學問要捍衛學術道德,學術道德底線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學術道德是每個人在學術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抄襲、作假等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學術形象,更是對學術尊嚴的褻瀆與踐踏。“零容忍”是對一切學術不端行為的唯一態度。一流大學必須擁有一流的學術氛圍,恪守學術誠信、嚴禁學術不端行為是培養良好學術氛圍的前提。清華人不僅要做追求卓越的創新者,還應成為嚴謹治學的力行者和學術道德的捍衛者。捍衛學術道德是每一位清華學子應有的責任。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在人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與日俱增,那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我希望你們用敬畏的態度和審慎的目光對待自己的每一份學術成果,使其對得起內心的良知、學術的尊嚴以及社會大眾的期待。
同學們,學問值得你們去執著追求,而做人是你們要用一生去探索的大學問。學問即人生。我相信,你們在清華求學過程中所經受的歷練一定會使你們終身受益。我希望,你們能夠秉承清華優良的治學傳統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為學和為人的修煉過程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同學們,清華是讀書的好地方,也是做學問的好地方,更是年輕人磨煉自己、為未來人生奠定基礎的好地方。清華園的秋天,寧靜而悠遠、純凈而盈實,既有絢爛色彩,又有古韻書香,清華園正用它最美的時光迎接你們的到來!我相信,美麗的清華園一定會因你們而更加精彩,你們的青春足跡也一定將為清華園所銘記!
謝謝大家!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