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盡管熱潮稍退,考研仍是目前象牙塔里最流行的選擇,不但有鐵了心一考到底的考研一族,而且許多最后選擇去工作的畢業生也都紛紛經歷過考研大戰的洗禮。教育咨詢專家提醒大家:流行并非理性,無奈不等于妥協,讀研最終適不適合你,還得事先分析清楚,不要糊里糊涂地上了南轅北轍的發展道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讓專業說話
著名作家林語堂的教育理念頗值得思量。他的二女兒太乙愛好文學,林語堂認為學文科應該在社會上學,因此太乙中學畢業沒有進大學繼續深造,卻憑著出色的文學修養去耶魯大學教中文,后來還長期擔任美國《讀書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出版了多部小說和文集,成為著名的旅美華人女作家。而三女兒相如喜歡理科,林語堂則讓她一氣呵成讀下去。相如從哥倫比業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又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最終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后來長期擔任香港大學生化學系的主任,并在美國休斯敦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由此可見,不同的專業應該有不同的求學之路,只要切合實際,都會獲得成功。
專業出身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決定你是否考研的重量級砝碼。如同人生百態一樣,不同的專業也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專業適合一路讀下去,因為讀下去容易有好出路;有些專業則必須讀下去,因為就業需要高學歷;有些專業更強調行業資格證和實踐經驗,因為越老越吃香,行業內有足夠的時間大浪淘沙;有些專業則需要吃“青春飯”,年齡和工作經驗比學歷的分量更重;還有些專業適合“遠嫁他處”,整合不同的知識背景,更有利于叫板職場。所謂“一樣米,百樣人”,專業林林總總,要想最終討得職場歡心,就不能違拗專業本意,好好揣摩專業個性就是做決定前的重中之重。
醫學是比較特殊的專業,對理論和實踐能力要求都很高,針對性和壟斷性又極強,就業市場也相對穩定。但醫學畢業生不像其他專業可以大跨度橫向選擇,他們只能是縱向就業,從大城市到地區級城市、縣級城市、城鎮和鄉鎮,從三甲醫院到中小醫院,往往是一級級過濾擇優錄取,這樣的就業態勢決定了醫學專業學生在求學路上的不斷進取。如果想走行醫路并有個好出路,最好在學校一口氣讀完10年,拿到博士學位再去敲求職大門,這樣的職業規劃更容易一步到位。
地球物理也是一個適合一路讀下去的專業。本科生的出路一般是進各地的礦產能源勘探隊,然后被派往新疆、西藏和內蒙古等礦產能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野外工作,雖然工作不難找,收入也不算低,但相對來說比較辛苦。如果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就有很大機會進各大城市的研究所和能源公司做研發和數據分析,無論是工作內容還是薪酬福利,都有更高的檔次。適合讀下去的另外一個理由,與醫學專業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地球物理身處冷門,競爭指數較低,好考!小胡高考考了兩年,最后被調劑到地大的地球物理專業,4年下來成績不溫不火,在本系繼續呆了3年之后,他決定挑戰自己,報考了中科院的知名導師。現在,快要拿到中科院博士學位的他已經準備向北京的石油公司和各地研究所投簡歷了。
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就業情況遠不如研究生,這是大家都已經熟悉的事實,理由不需多說。全球IT行業經過前幾年的低迷,已經走出低谷,日益恢復蓬勃生機,大有卷土重來之勢,面對IT行業對高端人才的巨大需求與本科生泛濫的教育市場,研究生憑借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動手能力相結合的綜合素質,更受職場的歡迎。
如果學了生物之后不打算改行,那么繼續深造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從目前的情況看,真正能接納生物技術人才的,是高校、研究所和醫藥生物公司的研發部門等,這些單位無一不要求高學歷。如果選擇了生物學為終身職業發展方向,就等于選擇了一條需要不斷深造的道路。
法學是與現實結合特別緊密的學科,它有自身嚴密的知識體系,也有嚴格的行業準入制度。從一定意義上說,考取律師資格證比考上法學研究生更有助于事業的發展。一個有了律師資格證的本科畢業生可以在公檢法領域獲得實習機會,進而單獨受理案件,能入行大展拳腳了;而如果沒有律師資格證,即使是研究生也沒有單獨接案的機會,只能當助理,不能成為律師。當律師講究的是經驗,辦案經驗越豐富,人脈越廣,接案的機會就越多,事業就越容易發展。由此可見,入行資格證是律師事業良性循環的起點,而高人一等的學歷與此并沒有直接聯系。從一定角度來看,醫學專業畢業生也可以走類似的路:本科畢業進醫院積累實踐經驗,同時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然后自己開診所接診病人。但與法學人才傾向于自由發展相比,醫學人才更需要得到良好的平臺,才能積累豐富有益的實踐經驗,而且承擔公職更能消減巨大的執業風險。
做律師和醫生是越老越吃香,而做新聞卻像在吃“青春飯”。做社會新聞記者需要的是活力和體力,這份工作更適合年紀較輕、對社會尚有一股闖勁的本科生。新聞專業傳授更多的是技巧和理念,如果本科讀了新聞,還想繼續深造下去,最好去學一門有思想含量、對社會有洞察力的學問,這樣的知識背景與技術背景相結合,更有利于在新聞行業長遠發展。一般來說,做社會新聞做到30來歲就應該考慮往深度報道或者管理層面發展了,年齡和工作經驗始終是新聞行業潛在的衡量標準之一,而高學歷卻未必是入行的優勢。市場營銷等直面社會一線的專業也同樣如此,剛開始工作需要的是年輕活力,事業的發展需要的是經驗、人脈,這些都不是和學歷直接掛鉤的。很有可能的是,一個本科畢業生通過幾年工作成績的積累,已經上升到管理層的時候,同齡的剛剛畢業的研究生才開始接觸社會、四處求職。
“本科選學校,讀研選專業,讀博選導師”,這句話對于基礎學科的學生尤其適用。本科學習要的是扎實的理論功底和響亮的學校牌子,到讀研以后再選擇一個與自身基礎相結合的應用專業,打造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和教育背景,更有助于在職場上打敗只有單一學術背景的競爭對手。比如說,本科學歷史,拿的是歷史學學位;到研究生學科技史,拿的是理學學位;到了博士學科技哲學,拿的是哲學學位——這樣的文理哲之路完美地展現了知識體系的交叉融合,對今后的事業發展非常有利。國外知名大學的校長有相當比例都是跨專業的哲學博士出身,這一現象對其作了有力的注腳。
讓好處說話
活躍在各大日語培訓機構的張老師有一個終身遺憾。本科出身于名校工科專業的他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出國熱潮中去了日本,卻陷入了打工狂潮里,滿足于在超市、餐館賺快錢,而同伴利用日本寬松的升學環境緊張備考研究生,卻被他笑為“沒有經濟頭腦”。回國以后,他憑著一口標準流利的日語當起了日語老師,但是當年齡漸大,打算謀求一份穩定的高校公職時,他才發現當年失之交臂的研究生學歷竟成了無法逾越的攔路虎。相比之下,智商稟賦、本科出身都略遜一籌的那個同伴,在日本讀研,拿到研究生學位之后,進了要往中國發展的日本公司,拿著高額年薪回國當了首席代表。可見在為未來做職業規劃時,必須有長遠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后往哪個方向發展,為此狠下功夫,爭取所需的優勢和資源。如果想進高校做老師或者進政府機關當公務員,考研是不錯的跳板,研究生學歷比其他因素有更大的優勢。
讀研不但對日后的就業有幫助,對創業同樣助益不少。在研究生階段打造的關系網更緊密,更強有力,更有針對性,因為導師和同學這些實力派或潛力股,都是志同道合的圈內人,日后在行內發展自然能互相提攜。而導師的項目資源更是拓展人脈和資本的好機會。這種機會和關系,都是本科階段難以得到的。
高考志愿往往是被動而盲目的,一考定終身也造就了大學四年的無數遺憾。但到大學畢業時,對高校、社會和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識積累也達到更高層次,此時考研能幫你重新洗牌,憑自己的實力報考喜歡的學校、專業和導師,重新推開夢想的大門。許多高考失利人通過考研重拾名校校徽,就是生動的例子。
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讀文獻、做實驗、做項目、寫論文,這些工作能拓展對專業知識的深刻理解,并很好地訓練學術思維能力和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起本科階段在能力培養上的“廣種薄收”來說,研究生的學習和訓練更有針對性,更有深度。日后無論是就業還是繼續做學問,這些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都是大有助益的。
如果有出國留學的打算,讀研是一個很好的跳板。研究生階段更容易出成果,也更容易獲得牛導師的推薦,若本科成績不是很好,還可以在讀研期間加把勁,拿出一張呈上升趨勢的漂亮的成績單,這些對于留學申請都是最重要的砝碼。研究生出國留學,更容易獲得公派或者聯合培養的機會,還可以進一步申請博士后崗位。此外,研究生還有很多機會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和學術訪問。
如果想得到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的戶口,沒有研究生學歷基本上免談。國外的移民政策也往往會給高學歷加分。
總而言之,讀研有什么好處,全在于你有什么樣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目標。
讓壞處說話
研究生教育專業性強,可塑性相對較差。我國當前的本科教育強調打通基礎,弱化專業,而研究生則是按照專業培養的,從一開始就有明顯的專業和方向劃分。與大學生相比,研究生在專業知識深度和技能熟練程度等方面優勢明顯,由于深入一個領域,研究生對其他領域進行學習的興趣和精力都不足,使得研究生的可塑性比不上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專業細化和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研究生就業面變窄。
研究生階段要直面論文壓力。一般來說,學校、導師對論文發表的數量和質量有要求,畢業論文更要面對嚴格的外審和盲審,做得不好隨時有延期畢業的可能。研究生面臨的經濟壓力、年齡壓力和婚育壓力也很大,身為學生,與同齡的走上社會的人相比,他們的成家立業的夢想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才能實現。在此期間,隨著就業形勢和需求的變化,機會成本也會不斷加大。
本科畢業直接讀研,與社會接觸比較少,對市場需求沒有直接、深刻的體會,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在學習上往往會繼續沿用應試教育的思維習慣,忽視能力培養和資本積累,也不懂得根據社會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塑造自己,為日后就業積攢更多資本。
考研是把雙刃劍,在做決定和選擇之前,一定要分析清楚自身的條件和現實情況,權衡利弊,揚長避短,進行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然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一往無前。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