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試大綱
科目代碼:701
科目名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考查目標和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本課程主要考查考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概念、基本觀點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
1.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具備較為完整、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知識;
2.能夠準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社會現象或實際問題,明辨理論是非;
3.具備基本的材料運用、理論分析、邏輯推理和寫作能力。
二、考查內容
(一)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1.馬克思主義及其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研究對象和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階級基礎、思想理論淵源和實踐基礎。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主要階段。
2. 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立場、理論品質以及社會理想。
3. 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
(二)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1.物質世界和實踐
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意識的起源和本質。馬克思主義物質觀的理論意義。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物質運動與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實踐是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區分和統一的基礎。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基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社會歷史規律的客觀必然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之間的關系。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 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
聯系的內涵和特點。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聯系與發展。發展的實質;發展與過程。
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必然與偶然;現實性與可能性。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質、量、度的概念。事物發展的量變和質變及其辯證關系。量變質變規律的方法論意義。事物發展過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及其方法論意義。否定之否定規律原理的意義。
3.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及其相互關系。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內容。
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辯證思維的主要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
(三)認識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1.認識與實踐
實踐活動中的主體、客體與中介。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踐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類型。當代人類實踐的新特點。
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的本質。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與舊唯物主義直觀反映論的原則區別。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的特點。
認識運動的基本規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相互關系。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及其意義。認識發展的總過程。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與謬誤。真理的檢驗標準。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實踐活動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價值及其特性。價值評價及其特點。價值評價的功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理和價值的辯證統一關系。
3.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辯證統一。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
(四)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1.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結構。社會意識的主要形式。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
生產力及其結構。生產關系及其體系。生產關系的兩種基本類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的結構。國家的產生和實質。國家消亡的條件。國體、政體及其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統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
社會形態的內涵。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的產生和本質。階級斗爭的含義。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分析方法。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革命對杜會發展的作用。
改革及其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科學技術的含義。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3. 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現實的人及其活動與社會歷史。人的本質。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原則。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普通個人與歷史人物。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
(五)資本主義的本質及規律
1. 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及其關系。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及其關系。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貨幣的本質和職能。價值規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2.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前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演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貨幣轉化為資本。
所有制、所有權及其區別和聯系。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剩余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待點。剩余價值及其產生過程。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及其意義。剩余價值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超額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自動化不是剩余價值的源泉。
資本積累。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的本質。影響資本積累規模的因素。資本有機構成及其趨勢。相對過剩人口。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循環。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采取的三種職能形式。產業資本實現循環運動的基本條件。資本周轉。影響資本周轉快慢的關鍵因素。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及其價值形態和物質形態。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和形式。利潤和平均利潤。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征、產生原因和周期性。
3.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內和對外職能。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的實質。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法制、政權組織形式、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進步作用和局限性。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產生和確立。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本質。辯證地分析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六)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1. 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生產集中與資本集中。壟斷的形成及本質。壟斷條件下競爭的特點。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壟斷利潤和壟斷價格。
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兩個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壟斷資本在世界范圍擴展的動因、形式和后果。國際壟斷同盟的形成、形式和作用。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動因和后果。
2.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社會階層、階級結構的變化。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和實質。
3.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決定了它為社會主義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七)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1.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局限性。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無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形式和發生。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俄國對社會主義的探索。蘇聯模式及其貢獻和弊端。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歷史發展的巨大貢獻。
2. 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
3. 在實踐中探索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社會主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根源和重要經驗。
(八)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共產主義社會的展望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見未來社會的科學立場和方法。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
2. 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實現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及其關系。
3.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關系。
三、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1.試題題型包括: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多種題型。
2.試題難易程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個層次,各層次所占比重約為20%、30%、30%、20%。
3.能力測試包括:識記(約20%)、理解(約40%)和應用(約40%)三個方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