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中國古代史》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代碼:834
考試科目名稱:中國古代史
一、目標與基本要求
1、目標
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和對外交往等概況,掌握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礎知識和有關歷史概念,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通過學習使學生能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等思維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
2、基本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有關內容的基本概念、理論、史實。具體要求掌握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對歷史、社會較有影響的史實、人物、思想、學說、制度、科技、文化等內容。
二、內容與考核目標
《中國古代史》是學習科學技術史專業的基礎課程,考生必須掌握其主要內容。按照教育部關于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的要求,結合我校多年來歷史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本大綱要求考生必須掌握以下重點內容:
1、中國歷史的開端
中國遠古時代的人類;氏族公社;我國遠古社會的傳說。
2、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發掘和文化遺址;夏朝的鞏固和發展;商族的起源;從盤庚遷殷到武丁中興;周族的興起和滅商;西周后期的社會矛盾及滅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夏、商、西周的文化。
3、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春秋戰國社會等級關系的變化;從諸侯割據到秦統一;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秦漢
秦統一專制集權國家的建立;漢承秦制與“文景之制”;漢武帝與西漢的強盛;西漢后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劉秀加強東漢統治的制度與措施;東漢后期的政治腐敗;漢代的社會結構;秦漢社會經濟的發展;秦漢的農民起義;秦漢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秦漢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晉南北朝
曹操統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吳三國的政治與經濟;西晉的短暫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問題;“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義。
十六國的興亡和南北對峙局面的出現;東晉門閥政治;南朝門閥的衰落和寒人的興起;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會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點;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唐朝的建立和“貞觀之治”。
唐朝相關制度對隋朝的繼承和發展;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唐朝前期的社會經濟;“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唐中葉政治、軍事、社會各領域發生的變化;兩稅法的頒行與唐后期的經濟;唐朝末年的社會問題;隋唐時期邊境各少數民族概況;隋唐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7、宋(遼、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和宋金對峙;宋代經濟的繁榮;元代的統一及其影響;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農民戰爭;宋元時期的科技與思想文化;宋元時期的海外交通。
8、明清(前期)
朱元璋與明代中央集權的加強;鄭和下西洋;“南倭北虜”問題;明中葉的社會危機與改革;東林與復社。
耶酥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明末農民戰爭;清軍入關與清初的社會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邊疆與民族政策;明清海外政策與朝貢貿易;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變化;明代的衛所與清代的八旗、綠營制度;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三、有關說明與實施要求
1、考試目標的能力層次的表述
本課程對各考核點的能力要求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較低要求——了解;
一般要求——理解、熟悉;
較高要求——掌握、運用。
2、命題考試的若干規定
(1)本課程的命題考試是根據本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來確定的,根據本大綱規定的各種比例(每種比例可有5分以內的浮動幅度,來組配試卷,適當掌握試題的內容、覆蓋面、能力層次和難易度)。
(2)其難易度分為易、較易、較難、難四級,每份試卷中四種難易度,試題分數比例一般為2:3:3:2。
(3)試卷中對不同能力層次要求的試題所占的比例大致是:“理解”占30%,“掌握”占70%。
(4)試題主要題型有:名詞解釋(30分)、簡答題(50分)、古文斷句(10分)、論述題(60分),共四種類型。
(5)考試方式為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80分鐘,試題主要測驗考生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要有一定的區分度,難易程度要適當。
(6)題型舉例
①名詞解釋:孟子;赤壁之戰
②簡答題:隋唐以后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逐漸南移,是哪些原因促成的?
③古文斷句:
請給下面一段文字加標點,并抄寫在答題紙上。
例題: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於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秋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疏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
④論述題:請結合史實論述中國自先秦至清代中央政府對地方管理的變革。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