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躍居全球第二。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力、土地和環境的使用成本不斷上升,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弱化,從而倒逼經濟發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軌道轉型,創新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當務之急、首要之需。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根本要靠人才。作為國民教育的頂端,研究生教育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主要來源,是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是我國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一、我國研究生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和發達國家相比、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求相比、和人民群眾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期盼相比,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其中,各級各類學位標準、培養目標定位、學科類型結構不能很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家總體戰略相脫節的問題,尤為值得注意。
1.數量和質量
從20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博士生招生規模由1998年的1.5萬人增至2009年的6萬人;碩士生招生規模由1998年的5.5萬人增至2009年的45萬人。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博士、碩士授予單位已分別達到347所、697所,目前全國在學研究生已達140.5萬人,其中博士生24.6萬人。近三年,全國每年平均授予博士學位約4.8萬人,碩士學位約43萬人。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1996年超過韓國,2000年超過印度,2002年超過英國和日本,2005年超過德國,目前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國。(2008年,美國授予博士學位數為63712人,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45338人)。
數量上的突飛猛進,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研究生教育整體質量滯后的狀況。客觀地說,我國一些高水平大學培養的本科生是不錯的,已在世界上得到普遍認可。但在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培養上,中國與發達國家間的差異就顯現出來了。“中國博士質量分析課題組”做過一項調查,被調查的博士生、博士生導師和研究生教育負責人,對我國博士生創新能力評價選擇“較高”的比例,分別僅為59.9%、29.7%和59.6%,原始創新不足是我國博士培養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最大差距。
這從國內大量優秀畢業生選擇到歐美發達國家攻讀博士學位上也可以得到一些佐證。據統計,1978年以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年均增長率為22.1%,出國留學人數長期位居世界前列。有資料顯示,2009年,美國每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每七個人就有一人來自中國。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研究生留學生來源國。
2.定位與結構
科學的定位、合理的結構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如何適應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出發點。過去半個世紀,美、英等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不論是在類型還是在層次結構上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體現出新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求大學與業界實現更緊密的聯系,培養出更多具有系統知識、專業技能和復合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美、英、德、法等國,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學位教育已成為研究生教育的半壁江山,尤其在碩士層次,專業學位獲得者人數已大大超過學術學位的人數。
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大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活力,在我國也日漸成為社會的共識和期待。我國1991年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首批9所高校被批準為試行培養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的試點單位,當年招生105人。此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截至2006年,共批準設立了16種專業學位,具有專業學位授予權的院校達到402所,累計招生61萬人。2007年,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宏觀設計,總體規劃,積極發展專業學位教育”的方針指導下,我國專業學位教育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0年,新增19種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新增專業學位授權點1431個。2011年3月,設置工程博士專業學位,至此我國博士層次專業學位已經增加到5個種類。基本形成了以碩士學位為主,博士、碩士、學士三個學位層次并存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2009年招收專業碩士研究生7萬余人,約占當年碩士研究生招收總數的16%;2010年占到25%,2011年達到30%以上,2015年計劃提高到50%以上,累計招收專業學位研究生將超過100萬人。
二、在適應需求、引領發展中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
面向未來,我們要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必須始終立足國情、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具有中國自身特色的研究生教育體系,切實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自主發展之路來。
1.不斷完善面向不同培養目標的培養體系
要針對培養專業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不同培養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切實體現不同培養體系的獨特優勢。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必須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綜合素養和應用知識與能力的提高為核心,使人才培養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要求。
2.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科技發展的新趨勢,產業發展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上海交大以創新能力提升作為核心,著力構建多學科集成與交叉的培養環境與機制,開設了“數學-金融”和“工科-管理”等本碩貫通試點班,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將最優秀的基礎學科和最熱門的專業“捆綁”在一起,實現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學生形成復合的思維方式,全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3.發揮好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
沒有一流的導師隊伍,就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從生師比來看,我國2009年博士生教育中的生師比為4.44,略高于美國(約4.0)。從面上數據看,我們與美國的差距并不明顯。但我國研究生導師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在了科研項目的爭取和承擔上,花在學生指導上的精力相對要少得多。迫切要求我們盡快完善相關政策引導和考核標準,為導師“減負”。同時,要更加重視導師的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對于研究生人生道路、職業生涯的影響。
4.更加注重研究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素質培養
永無止境的好奇心和不斷進取的科學精神,是研究生從事未來事業的基本要素。他們的人文素養、學習動機決定了其能在未來事業發展道路上走多遠。據調研資料顯示,當前相當一部分研究生考研的動機或是出于緩解就業壓力,或是出于改變當前工作或生活狀況的愿望,缺乏追求真理的執著勇氣和對科學研究的內在興趣。在期待社會大環境不斷改善的同時,高校要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氛圍,鼓勵和引導研究生尊重科學、刻苦求學、嚴謹治學;進一步開展研究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豐富社會閱歷,培育人文情懷,塑造高尚情操,增強服務國家人民的責任意識。同時,進一步完善研究生獎助體系,顯著提高研究生待遇,改善學習、工作、生活條件,讓他們真正能夠安心求學,潛心科研。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