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復試理解有誤
很多同學之所以到現在一直憧憬著過年,還沒開始準備復試,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復試的認識有誤,甚至是嚴重錯誤。主要表現是把復試看的太難或者太簡單。還有同學有不健康心態,認為復試有各種黑幕,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是白費等。
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都是非常有害的,特別是后兩種更要不得。重視復試本沒有錯,但是對其難度太過高估,這就會嚴重干擾自己的判斷,做出錯誤的行為。這幾天很多高校公布了初試成績,有很多考生從之前的膽戰心驚很快轉變成歡喜雀躍。為什么?因為太低估自己的能力,考試結果比估計的高出幾十分。
相反,有的同學自視甚高,再加上初試考的不錯,于是就有點飄飄然。感覺自己實力很強,初試能考好,復試更不在話下。也有同學從各個渠道打聽到復試其實只是走過場,最終結果主要取決于初試成績。于是,并不把復試放在心上。
還有同學從其他渠道得知某些高校復試有內幕,于是就自暴自棄。筆者在這里并不否認有復試有黑幕,但是,并不能因為這一點而放棄自己。之前有黑幕,并不代表今年也是如此。考研復試工作一年比一年嚴格,今年教育部要求所要招生單位復試必須全程錄像。時代在發展進步,年輕人更要以陽光的積極的心態看問題。
鴕鳥心態
讀這篇文章之前,同學們應該知道復試要考什么和怎么考。如果還不知道這些,建議大家一定抓緊時間看看《2015考研復試,你真的知道考什么?》這篇文章。大部分同學都知道這兩個問題,但是具體執行很不到位,甚至可以說是在糊弄自己。
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復習外語口語和聽力的時候,只是隨便看一看背一背,根本沒有下功夫。大部分同學都是從網上下載打印一些有關復試的現成的資料,之后拿著這個背一背看一看。有的同學甚至只是翻一番,或者只是看看前幾頁。
與此相反,很多同學對復試專業課到是很重視。參考書也早買到了,也已經看過幾遍。但是一提起外語口語和聽力就犯怵,沒有想要克服這一難題的心思和動力。問題的根源想必大家都清楚。但是,因為畏難情緒而不愿動手。這就是典型的鴕鳥心態。
越是害怕某個問題,越是不敢動手,結果越是糟糕。可以想象一下,結果無非是老師用英語問問題,你一個都沒聽懂。或者勉強聽懂,但不知道如何回答。不正視自己的問題,不尋求解決辦法,一味逃避,最終毀掉的是自己的前程。
方法不對,只看不練
有的同學對考試的內容和形式等都比較了解,復習備考也很用功,但是方法有問題。具體是什么呢?主要表現是準備復試時還是用之前備考初試的方法,拿著書埋頭苦讀。這種方法對初試有用,也必須這么做,但是對備考復試作用不大。
這是因為復試的考試內容和形式與初試大不相同。初試考的是考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其實考的就是應試能力。然而,復試重點考查的是考生的科研素養和溝通交流能力,考試形式是面對面交流和實踐操作。但是,這些東西沒法通過看書做題來獲得。考查內容和形式變了,備考方式當然得變。以老方法應對新問題肯定會出錯。
那怎樣獲得呢?只能通過練習。科研素養著重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思路是否嚴密清晰、是否具有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等。同學們可以重點圍繞自己的本專業熱點、導師的研究熱點等進行深入思考分析,總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有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科研素質。
有好的想法,還要有條理的清晰的表達出來。這就要求有最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也。有的同學獨自面對一圈老師,一緊張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好不容易憋出幾句,也是表達不清晰讓人不知所云。怎樣條理清晰的侃侃而談?只有一個辦法:練習,瘋狂的練習。
至于科研素養中的實踐操作能力,更需要動手練習。例如,計算機類專業一般都會要求上機操作,按照要求編寫一段程序解決某個問題。理工科類專業還要求考生做一個實驗,以此考查考生實驗思路是否清晰,動手操作是否規范。這些能力的提高只能通過動手強化練習。
重度拖延癥
也許是因為放寒假,同時也是因為快過年了,很多同學總是不能靜下心來全身心投入復試的備考當中。雖然,大家也知道復試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去準備,但是就是不愿意做。或者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能持續進行。與初試復習時的狀態相比完全是大相徑庭。
主要表現就是重度拖延,根本原因還是與心態和環境等有關。心態方面,還沒有從內心里真正認識到復試的重要性。對于復試拿第一、中等成績、最后幾名和沒過線等結果沒有切身的感受。推薦大家看看過來人寫的《2015考研復試決定你有錢沒錢》這篇文章。
拖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所處環境。放假過年,好不容易休息一下,大家都在愉快的玩耍,我為什么還要坐冷板凳繼續學習。初試復習,大家都是坐在考研自習室,整個環境促使你不得不埋頭苦學。現在整天待在家里吃好喝好,太過輕松安逸,很容易讓人失去斗志。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是還是管不住自己。
如何應對拖延癥?首先,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心態,要真正認清復試了解自己和競爭對手的現狀。其次,必須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請放下手機和電腦,最好嚴格限制使用時間。計劃好時間和學習任務,讓自己逐漸回歸到初試備考時的習慣和狀態。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