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剛剛落幕之際,關注考研的話題熱度持續(xù)升溫。而除了今年報考人數達238萬并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之外,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引起了筆者的極大興趣,那就是今年考生中往屆生增幅高達21.5%,大大超過了應屆生增幅。
常理來講,應屆本科畢業(yè)生可分別通過推薦免試和統(tǒng)一考試兩種方式報考碩士學位研究生,歷來是考研大軍的主力。近些年,由于推薦免試人數占了不少高校碩士招生總規(guī)模中可觀的比例,考研競爭因而變得異常激烈,外加上2018年高校畢業(yè)生已高達820萬人,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的洶涌之勢,應屆本科畢業(yè)生捍衛(wèi)其考研主力地位自然不在話下。然而,往屆生增幅卻猛然超過了應屆生增幅,這一研考“新時代”特征還是能夠透露和釋放出一些信息。
從往屆生的來源成分來談,一部分是新畢業(yè)1至2年,他們對專業(yè)知識不乏沖動熱情,對學術研究仍懷有一定興趣熱度,對理想學校、頂尖學科持有一份向往執(zhí)著,且求學目的得以純化,未來定位更為明晰,這類人可以稱之為“圓夢派”。當然,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往屆生多指那些畢業(yè)多年,具有一定工作經驗和實踐經歷的在職人員。隨著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加快,對用人單位而言,職工在職學習以提高學歷層次是件好事,單位對職工職位的晉升和薪資的漲幅上,研究生上升的空間比本科生會更大。于是,越來越多的在職人士需要求學“充電”而加入在職考研大軍之中。面對去年統(tǒng)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改革的現實背景,加上在線教育的火爆態(tài)勢,對在職人員個體來講,考取雙證又不必非要脫產學習,充分滿足了工作、學習兩不誤的需求。于是,在職考生積極性空前高漲起來,這部分則可稱之為“充電派”。然而,在參加完全國統(tǒng)一考試,比照過統(tǒng)一分數線門檻后,不可否認的是,一大批在職人員必然會實實在在地輸給應屆生而成為“落榜者”。這樣,來年新增力量再外加往年不斷蓄積起來的在職人員,造成往屆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也便在意料之中了。
不久前,中國教育在線聯(lián)合微博教育發(fā)布了《2018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其中關于考研動機的調查顯示,“改變學校背景出身,提高就業(yè)競爭力”是考研的主要動機,比例竟高達70%。當考研成為一種手段,考生為提升自身的相對價值的心理動機可謂順理成章,為贏得高水平的就業(yè)競爭力自然也無可厚非。其實,相較應屆生而言,往屆生對就業(yè)市場、就業(yè)競爭力的直觀感、敏感度、體驗性會更強。因而,往屆生為提高就業(yè)競爭力而考研讀研的動機表現會更加強烈。
同時,一些在職人士為了更精準實現自己的夢想,從自身在大學階段追逐“熱捧”專業(yè)中汲取一定教訓,再經過一段時期的職場體驗和工作歷練后,他們在考研中并沒有“按套路出牌”去追逐傳統(tǒng)熱門專業(yè),而是從機會成本角度上綜合權衡、精準匹配,這其實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往屆生考研增幅較大的緣由所在。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從大眾化向普及化轉型,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甚一日,一些專業(yè)的研究生需求量甚至已遠大于畢業(yè)生數。高學歷日漸成為優(yōu)質就業(yè)、升職加薪的關鍵考量。但應注意的是,真正成熟的職場仍需發(fā)育出一套健全的“能力篩選”和“崗位適配”機制,摒棄“唯學歷”的功利化色彩,讓學歷歸位至“合理”的權重分量。至那時,考研求學將成為激勵自我、擔當責任的一種自發(fā)演進、內在自覺。(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2月27日第2版版名:中教評論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lián)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lián)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lián)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yè)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