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關鍵是要解決好怎么看、怎么學、怎么干、怎么評的問題。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公布了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這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戰線備受矚目的一件大事。新時代如何建立“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評估品牌?如何勇發中國之聲,樹立中國評價信譽?評估主體應由誰承擔?如何發揮好評估的正確導向作用,更好地促進高校學科建設、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統籌構建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是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任務
20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頂端,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重大戰略的實現,而如何監測評價學科發展水平,促進內涵發展,是我們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面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快、建設體量大、發展起點不平衡的情況,建立由“政府、高校、社會”共同參與的評估與質量保障體系至關重要。政府開展行政審批與合格性評價,聚焦于監督管理和資源配置;高校開展自我評價,聚焦于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自我完善;專門機構開展第三方評價,聚焦于質量監測和外部引導。三者各有側重,有機協調,共同構成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學位中心是具有教育評估評審資質的獨立法人機構,雖然是政府直屬事業單位,但在學科評估方面,自2002年開展以來,一直在探索一條我國事業單位開展中國特色第三方評價的新路子,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不斷創新,逐步完善,受到高校和社會的基本認可和肯定。
二、學科評估正逐步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評估品牌
學位中心開展的學科評估工作,經過15年的努力,已逐步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評估品牌。
一是評估依據符合中國國情。學科評估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為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參評依據。該《學科目錄》是國家進行學位授權審核與學科管理,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依據,符合中國高等院校學科設置的實際,體現了中國學科整體規劃的格局。
二是評價體系反映學科內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引導高校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通過系統調研凝聚各方共識,不斷構建和完善了“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的評估指標體系,全面反映了學科建設和高端人才培養的內涵與特征。
三是評估方法體現實踐創新。15年來,學位中心不斷研究、創新和實踐學科評估方法。例如,提出“歸屬度”成果認定方法,允許將成果拆分到相應學科,鼓勵我國交叉學科協同合作,形成了跨學科成果評價的理論依據和實施方法,為解決跨學科成果評價難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學科評估采用“綁定參評”方法,有效解決了業界在開展評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材料拼湊問題。
四是評估主體集聚多方智慧。學科評估征求各參評高校和專家學者的意見形成評估方案,通過培養單位填報各類數據,發送問卷了解學生與用人單位意見,邀請同行專家開展評議并確定指標權重,協同行業人士進行聲譽調查,同行專家設定指標權重,征求相關高校和專家學者意見形成發布方案。可以說,學科評估方案是由中國自己的學術共同體設計產生的,整個過程凝聚了學產研用管多方面的智慧。
三、學科評估將為我國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與學科名單。學科評估可作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參考,但學科評估的服務對象絕不僅僅是“雙一流”建設。學科評估的宗旨和價值是服務學科建設,服務研究生教育發展,服務政府和社會對大學學科的信息需求。今后,一是要以評促建,引導學校把準備評估的過程,變成學校梳理學科家底,規范學科建設管理,謀劃學科發展的過程。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不是對立的。二是要以評助建,深入進行評估的大數據分析,充分發揮通過評估積累的信息資源以評助建的作用。學科評估要從“評完開始”,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為學校和政府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只有這樣,學科評估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
這次評估結果公布方式也進行了改革。一是按“檔次”公布評估結果,這更加符合學科建設的規律和特點,有利于淡化分數和名次,有利于引導高校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學科建設的優勢和不足。二是提出了“學科優秀率”指數,這對高校分析學科布局、謀劃學科調整、構筑良好學科生態具有積極意義。三是立足學科評估關鍵指標分析,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學科發展整體成就,這有利于擴大中國大學的國際影響力,有利于激勵高校更有信心地投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作者: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沁平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